眷眷中州情·中岳之旅·少林寺·禪宗發(fā)源此山中
禪宗是中國佛教中一個很大的宗派,因以“禪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習(xí)而得名。少林寺是禪宗祖庭,創(chuàng)始人為菩提達摩,下傳慧可、僧璨、道信,自五祖弘忍而分為南北二宗,南宗慧能,北宗神秀,即“南能北秀”。中唐以后,南宗成為正統(tǒng),受朝廷重視,在士大夫和廣大群眾中有很大影響,《六祖壇經(jīng)》是其代表作。
“禪”即梵文“禪那”之略,意譯為“靜慮”、“思維修”、“棄惡”、“功德叢林”諸義。即要求“心注一鏡”,“系念寂靜”,往往和“定”合稱“禪定”,通過精神集中、觀想特定的對象而得到大徹大悟或功德。這是一種思維修習(xí)活動,重在修心見性,主張“見性成佛”。
達摩面壁洞
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原是天竺(印度)人,乃天竺禪宗第二十八代傳人。南北朝時期,達摩從海路歷時三載來到中國,想在佛學(xué)迅速發(fā)展的中國留下自己的影響。他于大通元年(527)在金陵受到虔誠信佛的梁武帝的接見,但二人佛學(xué)思想頗有差異。達摩看到南方暫時無自己立身之地,便渡江北上。傳說他渡江不是靠船,而是腳踏一管蘆葦,頗有法力?,F(xiàn)在少林寺里有元代大德十一年(1307)所制“達摩一葦渡江”畫像碑,便是這個傳說的再現(xiàn)。
河南嵩山少林寺達摩一葦渡江畫像碑(明)
達摩在少林寺第一次傳播禪宗,他便拋棄了以往來中國傳道的佛教徒們所廣泛照搬的小乘佛教的繁雜修行辦法,主張以禪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習(xí)。所謂禪定,就是面壁靜坐,從而使內(nèi)心寧靜,摒除雜念,通過這種辦法達到對佛法的領(lǐng)悟;而一旦有所領(lǐng)悟,便達到了最上乘禪,就是成佛了。達摩言傳身教,自己率先面壁靜坐在少林寺五乳峰,一坐便是十年(一說九年),大徹大悟。今五乳峰達摩面壁洞便是當(dāng)年達摩坐禪的地方。此洞深3米,寬3.3米,高3.5米,是自然石質(zhì)水浸風(fēng)化而成;洞內(nèi)正中供有達摩石像一尊。周恩來《大江歌罷掉頭東》詩中“面壁十年圖破壁”,即用達摩面壁這一典故。
達摩采取這種簡便易行的修行方法,傳播佛教禪學(xué),迅速為中國佛教徒廣泛接受,因而后世尊達摩為初祖。他從天竺帶來的一件棉布袈裟,也就作為禪學(xué)歷代傳授法嗣的憑證。五乳峰下小山丘上的初祖庵,便是后人紀(jì)念達摩面壁而建,又稱“面壁庵”?,F(xiàn)存大殿為北宋宣和七年(1125)所建,歷代雖有修葺,但依然保留著宋代建筑風(fēng)格。殿內(nèi)石柱雕刻精美異常,東、西、北三壁繪有達摩以下三十六位祖師畫像。大殿后面有東西對稱的兩座小亭,東亭內(nèi)供達摩父母兄弟塑像,西亭供達摩塑像。達摩面壁石曾存殿中,后移法堂,毀于現(xiàn)代軍閥石友三焚寺之火。千佛閣為明代住持福元所建,供達摩像、觀音像及二祖惠可像。院中有古柏一株,徑圍4米有余,高30米,傳為六祖慧能所植?;勰芴拥侥戏絺鞣?,后從廣東歸來,手植此柏。
二祖慧可立雪斷臂
跟隨達摩學(xué)法的人很多,慧可是其中之一?;劭桑酌Ч猓蔽簳r虎牢(今河南滎陽)人。據(jù)傳慧可為向達摩學(xué)法,立在門外等候達摩,大雪沒到膝蓋仍然不動。在得到達摩勉勵之后,取利刃自斷左臂置于師前,以表明自己心志堅定。于是,達摩便立慧可為自己的繼承人。從此,慧可就成了禪宗的“二祖”。今少林寺內(nèi)“立雪亭”,據(jù)傳即慧可立雪斷臂處。
慧可斷臂后,到少林寺西南7里外的缽盂峰養(yǎng)傷。后代徒弟在此建庵紀(jì)念,因稱“二祖庵”;庵內(nèi)建筑僅存二祖殿。院中四角有四口井,雖近在咫尺,而其味各異,百姓稱之為“苦、辣、酸、甜”井。傳說這四口井是達摩卓錫(以錫杖扎地)而得,以考驗慧可,故稱“卓錫井”或“卓錫泉”?;劭沙鮼眇B(yǎng)傷時,經(jīng)常在二祖庵附近一塊巨石上坐禪,人稱“養(yǎng)臂臺”,也稱“煉魔臺”、“覓心臺”。明代劉東星《登煉魔臺》詩贊云:“岧峣千仞上,盤紆一徑開。懸崖臥石壁,傳是煉魔臺?!边_摩來探望他,并為他卓錫得一苦井,慧可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焙髞磉_摩又為他卓錫得一辣井,慧可領(lǐng)悟為“不吃辛辣水,怎得辛中心”。達摩第三次卓錫得一酸井,慧可悟為“吃盡酸井水,不為酸俗人”。達摩大喜,最后為慧可再次卓錫,得一甜井,并將自己從天竺帶來的棉布袈裟和一具紫檀木缽盂傳給慧可。
少林碑刻珍品多
少林寺保存有唐代以來各種碑刻一百八十四通。這些碑刻主要有皇帝賜封、營建重修、告示、佛教宗派世系、經(jīng)文記錄、造像、畫像、游人留詩等內(nèi)容,它們記錄著少林寺的歷史、佛教的興衰與寺僧的生活,是重要的歷史資料,同時又是書法藝術(shù)的珍品,為少林寺這座古剎增添了濃厚的藝術(shù)色彩。
少林寺的碑刻主要集中在山門內(nèi)通道兩邊的碑林和慈云堂的碑廊兩地。
唐碑中《武則天御制詩書碑》,為王知敬所書。字徑2厘米,整齊有力。王為唐代著名書法家,當(dāng)時張懷瓘就贊揚道:“王知敬書膚骨兼有,戈戟足以自衛(wèi),毛翮足以飛翻?!薄痘侍漆栽郎倭炙卤穭t是唐代另一位書法家裴漼所書,書法秀勁,但有媚態(tài)。
宋碑中《祖源諦本》碑存于初祖庵。上刻達摩坐像,二祖慧可侍立其后。碑文“少林九年,垂一則語,直至如今,諸方賺舉”十六字,為宋代大書法家黃庭堅所書,流利艷媚,揮灑自如?!兜谝簧健繁疄樗未髸颐总浪鶗??!暗谝簧健比齻€行書大字,“縱逸飛動,殊有一夫當(dāng)關(guān)之勢?!薄哆_摩面壁之庵》碑為蔡卞所書,蒼勁古樸,存初祖庵。
元碑中以趙孟頫之《裕公和尚碑》最為著名。此碑刻于元延祐七年(1320)。明代安世鳳《墨林快事》評此碑云:“鋒穎四射,變化百出,惟恐奇之不外見,固是書之一法,然亦發(fā)揚盛矣。其長處遂與北海(李邕)爭長,而其弊處遂浸浸乎凝式(楊凝式)、即之(張即之)之靡。”
寺中明碑則以董其昌所書《道公禪師碑銘》為代表。該銘草書,字徑3厘米,遒健放逸,柔潤優(yōu)美。
中國塔林之最
塔林在少林寺西1里左右,為歷代寺僧墓地。現(xiàn)存自唐至清各式磚石墓塔二百二十九座,散布如林,故稱塔林;為中國最大的一處塔林。塔內(nèi)一般安葬死者骨灰,也有安放死者衣缽的。這里所安葬者,為歷代住持與素有聲譽的寺僧。塔的高低、大小、級數(shù)均按照其人生前之地位而定,而造型則隨時代風(fēng)尚而建,式樣繁多,造型各異,是我國古代磚石建筑與雕刻藝術(shù)的寶庫之一。其中最古者為法玩禪師塔,建于唐貞元七年(791)。另外,日本和尚邵元撰文并書寫塔銘的菊庵塔(一名照公和尚塔)建于元至元五年(1339),是我國對外關(guān)系史上重要實物材料。著名史學(xué)家郭沫若曾題詩云:“邵元撰寫照公塔,仿佛唐僧留印年;花落花開漚起滅,何緣哀痛著陳言?”
天下第一磚塔
在太室山南麓的嵩岳寺內(nèi),有一座磚砌佛塔,習(xí)稱嵩岳寺塔。該塔創(chuàng)建于北魏正光元年(520),是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磚砌佛塔,堪稱天下第一。
這座佛塔共十五層,總高度達40多米。其平面為十二角形。塔身下半部分是平坦的壁體,上設(shè)迭澀檐一層;上半部分各角均加倚柱一根,柱頂建火焰寶珠與覆蓮,柱底是平臺與覆蓮柱礎(chǔ)。整個塔身有迭澀檐十五層,外形呈現(xiàn)出輕快秀麗的拋物線造型。塔身四面開口,可從塔心直達頂部。
這座古塔設(shè)計精妙,施工技術(shù)高超。盡管塔身是由黃泥青磚壘砌而成,但歷經(jīng)一千四百余年風(fēng)風(fēng)雨雨,迄今仍巍然屹立于群山之中,成為中岳嵩山的一大標(biāo)志。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武漢之旅·鸚鵡洲·禰衡和鸚鵡洲
下一篇:眷眷中州情·豫北之旅·安陽·考古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