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趣談·袁世凱
《袁世凱》:袁世凱(1859—1916),字慰亭,河南項城人。早年兩次參加鄉試落榜。后投靠淮軍統領吳長慶,隨從到朝鮮,負責前敵營務處。其后,被李鴻章保薦為三品道員,任駐朝鮮通商大臣。1895年,被派往天津小站督練新軍,后升為直隸按察使。戊戌變法期間,偽裝贊成維新,卻向榮祿告密,使譚嗣同等六君子被殺。從此得到慈禧寵信。累至軍機大臣,成為北洋軍閥首領。武昌起義時,憑借北洋勢力和帝國主義支持,出任內閣總理,陳兵長江,向革命黨要挾議和,威脅孫中山讓位,從而竊得大總統職位。1915年和日本簽訂“二十一條”賣國條約。同年改總統府為新華宮,改民國五年(1916年)為洪憲元年,準備即皇帝位。1916年3月22日,在蔡鍔等護國討袁聲中被迫取消帝制。6月6日,因尿毒癥病亡。
“中華民國之璽”
“大總統印”
“陸海軍大元帥之印”
這三方印為青白玉所制,玉質、玉色、形制、大小、雕法、篆刻風格等基本一致。印鈕上飾紋略有不同,有嘉禾、鷹的區別,這是印信使用權限和性質不同所致。雕琢雖不如清官璽印精美,但格局考究以及不同凡響的氣質,體現出政權的威嚴,是一般印章所不能相比的。印文鐫刻用清代帝后印盛行的“玉筋篆”,勻稱嚴謹,筆畫轉筆處方圓相兼,樸實平穩,圓潤婉麗,具有清代以來宮廷帝后治印遺風,應是清末匠師所制。這三方印現入藏于沈陽故宮博物院。經專家鑒定為民國初年北洋政府所刻,是當時行使權力的印信。
三印在入藏之初有人認為或是孫中山在南京任臨時大總統時的印,或是張作霖搞的僭用之印,或是古董商的贗品。后來又收集到五個銀質燒藍鎏金印匙牌,其中三個與上述三印對應,即“榮典之璽”和“封策之璽”匙牌。經過查對歷史文獻、用印印文并經專家鑒定,這三方印確是北洋政府之真印。南京臨時政府及以后南方歷屆政府所用印信,與北洋政府印信在內容、形式和材質上均有明顯不同。孫中山先生為廢除帝制奮斗一生,在他執政時,印信絕無“璽”字可尋。
據文獻記載,袁世凱竊任大總統后,按《中華民國約法》規定:“大總統陸海軍大元帥,統帥全國陸海軍……”于1914年5月9日,在總統府內設陸海軍大元帥辦事處。又在復定《國璽條例》中規定國璽三項內容:1.“中華民國之璽”;2.“封策之璽”和“榮典之璽”;3.“大總統印”和“陸海軍大元帥之印”。第三項一時不便稱璽,就仍稱為印,附入《國璽條例》中。袁氏的“中華民國之璽”不用“印”而用“璽”,顯然是袁氏復辟稱帝野心的反映。
袁世凱稱帝后,在全國一片反對聲中,不久便去世。后來馮國璋代總統時也使用過“大總統印”,見于1918年4月2日“調任覃壽堃為陜西教育廳廳長”的《任命狀》上。1926年第二次直奉大戰后,張作霖進入北京,代行民國統治權,又沿用這三方印。1928年6月在北伐軍威逼下,張作霖于退出京師前命其秘書許蘭洲將軍把機密文件和印信全部運往關外。“文革”期間這三方印出現在沈陽。
中華民國之璽
大總統印
陸海軍大元帥之印
上一篇:翰墨趣談·蔡邕
下一篇:楹聯趣談·袁世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