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女皇塔里奧尼晚年不幸
瑪麗·塔里奧尼(1804—1884)被推為十九世紀最偉大的女舞蹈家。她的出色作品是《仙女》,曾轟動整個歐洲,被視為第一個偉大的浪漫派芭蕾。
《仙女》是由她父親菲利浦·塔里奧尼編導的,她在舞劇中飾演女主角西爾菲達,開始站到腳尖的頂端上跳舞,開創了足尖技術先河。塔里奧尼用輕盈的跳躍,驚人的平衡舞姿和精巧的足尖控制,創造了全新的舞蹈風格。《仙女》的成功,頓時使瑪麗成為歐洲的“芭蕾女皇,”成為浪漫主義女性美的象征。繼《仙女》之后,她又在由她父親創作的《多瑙河之女》、《影子》等作品獲得了成功。
1832年秋天,瑪麗同瓦森伯爵結了婚。婚后三年,她毅然從不幸的婚姻中解脫出來。重返舞臺不久,又被不公正的輿論包圍了:瑪麗·塔里奧尼老了,她的舞蹈過時了,等等。她決定離開這個是非之地去國外演出。1837年她接受了圣彼得堡帝國劇院的三年高薪合同,把西歐的一些著名芭蕾作品齊紹給俄國觀眾。瑪麗的到來立即引起了轟動,她那富有獨創性的舞蹈贏得了觀眾狂熱的掌聲,花束、花環、鉆石、首飾投滿了舞臺,皇帝離開包廂移到最前排。演出結束后,四十名青年芭蕾迷牽著她的四輪大馬車送她回旅館,一路上人涌如潮,狂呼歡跳,全城沸騰。三年后,皇帝和舞迷們饋贈的禮品堆滿了她的房間。她的一雙用舊的芭蕾舞鞋竟被人以一百美金的高價買去了,加上醬汁,燒煮成菜肴,在歡送她的晚宴上,舞迷爭而食之,覺得無上光榮。
瑪麗·塔里奧尼在國外幾年成功演出,徹底扭轉了評論家的錯誤論斷,她的舞蹈沒有蒼老、沒有過時,依然青春煥發,深受各國觀眾的喜愛,她仍然無愧于“芭蕾女皇”的榮譽。1840年,瑪麗重返法國后,又成為巴黎歌劇院理所當然的芭蕾“臺柱”,聲譽空前高漲。此后,她演出了“四人舞”,1847年末,她演跳了最后一場《仙女》——第一百五十場。瑪麗為讓青年一代繼承下去,精心培養了高徒李弗麗,當李弗麗被火燒死落葬的那一天,她撲倒在李弗麗的墓上,仰天哭號,悲不能已,昏厥過去,從此,這位孤獨的舞蹈家失去了感情的依托,也失去了晚年希望的依托,郁郁寡歡,離群索居,生命之樹枯黃了。同時,歲月的流逝耗盡了她的積蓄,她陷入了貧困之中。在她輝煌燦爛的年代里她曾慷慨地給各種社會慈善機構捐贈了大量錢物,而今輪到她需要“慈善”的關心時,社會給她的只是冷漠和輕蔑。1870年,瑪麗不得不賣掉已居住了二十多年的寓所,告別維也納,來到倫敦,撐著病弱的身子,靠給有錢人家的小姐上舞蹈課賺錢維持生活。
春去冬來,在泰晤士河畔的街道上常走過一個干瘦的老婦,白發蒼蒼,皺紋條條,曲著背支撐在一根拐杖上。難得有幾個行人認出了她,大驚失色地問旁人:“這個老婆子難道就是當年的‘仙女’瑪麗·塔里奧尼嗎?”1884年4月27日下午,在法國東南部的港口城市——馬賽的一間簡陋的小屋里,躺著一位已被社會遺忘了的偉大的女舞蹈家,她向墻上掛著的幅《仙女》劇照投去了最后一瞥,含著凄涼的苦笑,慢慢地合上眼睛,永遠地告別了人世。
上一篇:艾里爾的大意
下一篇:貝多芬對舒伯特相知恨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