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蒙托夫被謀殺
米哈伊爾·尤里耶維奇·萊蒙托夫(Мнхаил Юрьевич Лермонтов,1814—1841)生于俄國莫斯科一位退伍軍官家庭,被莊園主的外祖母養大,入莫斯科大學后,受革命民主主義者別林斯基等人的影響,開始背叛上流社會,追求自由。1832年,他因參加抵制反動教授的活動,被迫離校,同年進入彼得堡軍官學校,兩年后成為禁衛軍驃騎兵團的軍官。1837年因俄國文壇巨人普希金遇害而憤怒,寫了《詩人之死》一詩,揭露沙皇政府的卑鄙陰謀,激怒了沙皇而遭逮捕,被流放到高加索參加討伐山民的部隊。
在流放期間,結識了十二月黨人,堅定了反對沙皇政府的信念。1838年1月,沙皇尼古拉一世,為軟化這位青年詩人,解除禁令,調回彼得堡,晉升為禁衛軍驃騎兵團上尉軍官。不久,萊蒙托夫參加當時俄國最具有民主傾向的雜志《祖國紀事》,撰寫揭露沙皇政府與社會上層腐敗的詩文,其中有敘事詩《商人卡拉希尼科夫之歌》、《惡魔》。盡管如此,沙皇政府對他仍實行打、拉結合的兩手政策。一方面,在皇后和兩個公主的支持下,弗拉基米爾·索古布伯爵于1839年發表名為《上流社會》的小說,借此攻擊萊蒙托夫,敗壞他的聲譽,另一方面,在這年年底舉行的一次假面具舞會上,沙皇尼古拉一世的女兒——瑪麗亞·尼古拉耶芙娜公主企圖拉攏萊蒙托夫與沙皇政府合作,但被萊蒙托夫斷然拒絕。他在《祖國紀事》上發表《一月一日》、《又寂寞、又悲傷》、《當代英雄》等詩篇與小說,批判沙皇專制的貴族社會,表達自己決不同沙皇政府同流合污。
萊蒙托夫的叛逆行為引起沙皇政府和貴族們的震驚和憤怒,決心要除掉這位年輕的詩人。一伙陰謀家積極策劃借刀殺人的陰謀。1840年2月,他們別有用心地說萊蒙托夫的詩有反法情緒,企圖煽動法國駐俄使節德·巴蘭特男爵與萊蒙托夫決斗,不成。接著又唆使這位外交官的兒子與萊蒙托夫決斗。善良的萊蒙托夫以“不流血的決斗”結束了這場糾紛,使他們的陰謀破產。沙皇政府卻以“隱瞞決斗”的罪名將他逮捕,再次流放高加索。1841年2月,在他那位有權勢的外祖母的奔波下,被獲準回彼得堡休假兩個月。不久,沙皇政府發布驅逐令,限他在48小時內離開彼得堡。萊蒙托夫回到高加索軍營。對他仇視的華西里奇科夫公爵借萊蒙托夫與原軍校同學馬爾丁諾夫少校發生口角之機,挑起他們之間的決斗,又未成。接著,憲兵團庫西尼柯夫中校奉沙皇政府特務機關頭領之命,來到高加索軍區司令部策劃謀殺萊蒙托夫。在他們的煽動下,萊蒙托夫死于與馬爾丁諾夫少校的決斗中,年僅二十七歲。
萊蒙托夫遭陰謀決斗致死表明:階級斗爭是殘酷無情的。盡管他的外祖母門第顯赫、萊蒙托夫本人曾為沙皇政府鎮壓山民效過力,但只要他站到革命人民的一邊,反戈一擊,就要遭受反動沙皇政府不斷的迫害,直至密謀殺死為止。萊蒙托夫雖僅活27歲,卻在反對沙皇專制的斗爭中與人民休戚相關,留下光輝的詩篇,被譽為“第二個普希金”,為人民所敬仰,萊蒙托夫雖死猶榮。
上一篇:良莠不齊的聊齋女性
下一篇:賴伊“行動教育學”的片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