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聃的理想國
春秋末期,道家學派的始祖老聃,在其所著的《道德經》(又稱《老子》)一書中,構想出一個“小國寡民”的理想國,這是敵視經濟發展和進步的一種社會模式,是一種復古倒退的社會歷史觀。
《道德經》第八十章對理想國作了如下的描述:國家要小,人民要少。國小人少,致使有各種各樣的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畏怕死于他鄉而不向遠處迂移。雖然有船只和車輛,也用不著去乘坐;雖然有武器裝備,也用不著去陳列;要使人們回復到結繩記事的狀態。人民有美味的飲食,華麗的衣服,安適的住所,歡樂的習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春秋末期,已是農業用鐵時代,已出現了萬乘之國,有了數萬人口的大城市,有了較發達的經濟,科學文化藝術。老子對這些不但看不怪,主張要回到遠古蒙昧時期結繩而用的社會去。在哪種落后的社會里,人們怎能做到甘其食,美其服呢?在一個這樣小而又與外部世界隔絕的國家怎么能長期存在下去呢?這完全是脫離現實的唯心主義的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原始“樂園”。
老聃構設的理想國和他的哲學思想體系——“無道無為”密不可分。《道德經》一書中反復闡述一個“道”字。它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先天地生,為天下母,又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虛無縹緲的東西。并且認為“道”是無意志的,“道”生養了萬物卻不支配萬物,并任萬物的自然生長,即“道法自然”。它把這個觀點引伸到社會中來,則要求人們順應自然,即所謂“無為”,“無事”。這一觀點反映在它的經濟思想上,則表現為“無知”,“無欲”。“無知”,則要求達到“絕巧棄利”,反對任何奇技異巧的出現和發展,從而扼殺人們智慧的增長和生產技術的進步;“無欲”,則要求做到“知足”,反對任何精神和物質財富的追求,從而否定人們為不斷改善生存條件而努力發展生產和促進社會進步的進取心。“無知”和“無欲”思想的最完美的體現,就是它所向往的“小國寡民”的理想國。
在先秦各學派中,儒家宣揚貴義賤利,把經濟事業看作“鄙事”,對造成中國歷史上輕視經濟的不良傳統有極大影響。道家敵視經濟的發展和進步,同樣適合于封建制度下技術、經濟停滯和墨守陳規的狀況,適合于封建保守勢力維護自然經濟和反對商品經濟的要求,適合于封建統治者利用愚民政策來維護自己統治地位的需要。因而道家的一些經濟思想和黜奢崇儉論,被后代的封建正統經濟思想所吸收。到中國近代,黜奢崇儉論這一封建經濟思想教條更成了地主階級頑固派反對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和大工業的理由。由此可見,先秦道家的經濟思想和社會模式理想國的消極影響不能忽視。
上一篇:老年門球隊員李福勝猝死球場
下一篇:老舍終卷之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