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曄弄巧成拙
侍中劉曄深得魏明帝曹叡器重。明帝于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欲伐蜀,當朝群臣都認為不可,劉曄入朝與明帝商議時說可以,出來與群臣卻說不可。劉曄有膽智,言蜀可伐與不可伐,皆有勝負之形,皆可動人之聽。
中領軍楊暨,也是明帝所親重的大臣,對伐蜀持否定態度最堅決,每次從朝內出來與劉曄商議,劉都講不能伐蜀的意見。后來楊面諫魏明帝,明帝譏笑楊是一介書生,不懂用兵的謀略,楊回答說自己的意見雖不足以采納,然劉侍中意見卻不可置之不理,明帝說劉曄與自己不謀而合,可以伐蜀,楊不信,便招劉曄當面對質,明帝問劉曄,劉一言不發。爾后,劉曄單獨面見明帝,責備明帝說:“伐蜀是重大的謀略,我聽說這樣重大的機密以后,一直擔心惡夢中會泄漏而得罪,更哪敢向別人說呢?兵不厭詐,未發兵之前,不厭其密,陛下顯然已泄露,恐怕敵國已聽說了。”于是明帝很感激他。劉曄出朝又責備楊暨:“垂釣者釣中大魚時,必須隨之縱之,到可以制服之際方可往上牽,這樣定能成功,對待帝王,就不僅象對待大魚了,你雖然正直忠誠,可是計謀卻不足以采納,不能不深思啊!”楊暨也很感激他。
后來有人對明帝說劉曄不是盡忠之人,只不過善于暗察帝王的心思而趨奉附合,并請明帝試與劉曄商議時,皆以反意來問,若回答與所問相反,則可說劉與帝王心意合一,若每次回答都一致,則劉曄的用心必暴露無遺了。
明帝照此試驗,果不其然。從此疏遠了他。于是劉曄發了狂,終憂郁而死。
由此我們可頓悟,巧詐不如拙誠,如果劉曄誠實忠直,憑他的明智權計,肯定會功名卓著,然而他卻看風使舵,如墻上之草泯滅了忠直的人格,從而失去了明帝的親寵,也失去了在群臣中的威信。為世人所不齒,豈不惜哉。
上一篇:劉志丹冤案的教訓
下一篇:劉永海挪用教育經費以權謀私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