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壯戲
壯族的主要戲曲劇種之一,流行于廣西及云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富寧、廣南一帶的壯族聚居地區,形成于清同治、光緒年間。因地區不同又分為師公戲、北路壯戲、南路壯戲等。師公戲主要流傳于廣西河池、來賓一帶,是從“神跳”發展而來,具有驅鬼娛神、消災降福的宗教色彩,演出時演員戴面具,邊跳邊舞,用壯語演唱。北路壯戲主要流行于廣西田林、隆林、百色等地區,是在百色地區的民歌、唱詩和民間說唱藝術“板凳戲”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用壯語北方方言演唱,主要唱腔有“正調”、“平調”,內容多由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改編而成。南路壯戲主要流行于廣西靖西、德保、那坡一帶,由靖西木偶戲發展而來,還包括德保的馬隘壯戲,演唱時用“呀哈嗨”為襯腔,唱腔主要有“平板”、“采花調”、“馬隘調”等,用壯語南部方言演唱,劇目多取材于歷史小說。云南省文山一帶的壯戲大致和北路壯戲相同。壯戲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受到壯族人民的喜愛。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文化·墨家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科技文化·大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