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產性的通貨膨脹
德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到大約五年半以后,德國貨幣馬克與戰前相比貶值約十分之一,而以后僅在兩年半以內又貶值了十分之一,而隨后僅用了108天,到1923年10月,每隔8天到11天就貶值十分之一,最后馬克僅為它戰前價值的一萬億分之一,出現了破產性的通貨膨脹。1923年11月,一個小面包值200億馬克,一份報紙值500億馬克,買一個面包或一份報紙就要裝一個背袋或裝一輛兒童車的鈔票還不夠。增加貨幣量的速度仍遠遠落后于馬克貶值的速度,盡管有300家紙廠和足足兩千臺印刷機日夜印鈔票,而紙幣量仍不能滿足在飛漲的物價中做買賣的需要。
通貨膨脹的社會后果是經濟崩潰,中產階層徹底破產,而奸商、投機商和龐大的康采恩的設計師卻積累了大量財富。這種局面對公眾產生的心理影響是巨大的。一切沒有把握,這是當時能講的唯一的一句有把握的話。在馬克垂死前六天的最后一口喘息時,鼓勵了阿道夫·希特勒于1923年11月9日進行了第一次奪權的嘗試。
德國貨幣貶值的直接原因是赤字預算,在戰爭期間,預算赤字已經習以為常,而以后又不斷增加他們赤字額,擔心再提高稅收將難以收拾國內動亂的局面,日益增加的預算赤字只能由帝國銀行平衡。從1920年4月到1924年3月,四個財政年度內,政府的三分之二支出是通過制造通貨膨脹解決的。通貨膨脹的另一個原因是國際支付逆差,這特別是由于支付高額戰爭賠款造成的后果。當時協約國要求賠款1320億馬克(即315億美元)。至于籌集這筆賠款,德國政府在相當顯著的程度上采用在國民經濟上非常不可靠的方法。政府沒有通過提高稅收,發行真正的、非通貨膨脹性的公債來減少居民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份額,而是接受帝國銀行的貸款。此外,更多的長期債務也影響了下述有時間限制的支出:賠償平民的損失,重建受戰爭毀滅的地區,特別是遣返軍隊和解散軍事工業。在停火時,除了在軍工廠工作的無數民工外,僅僅在軍隊中的德國人就有600萬人,這可以衡量出涉及的范圍之廣。
當然,通貨膨脹最根本的原因是戰爭造成德國的經濟破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人口減少約565萬人,其中陣亡約240萬人,因出生率下降減少295萬人,因死亡率高于一般水平而減少約30萬人。在四年戰爭后,德國的糧食產量還沒有達到戰前水平的一半,工業生產,1919年產量僅為1913年的42%。在這次大戰前,國民收入估計近500億馬克,德國的戰爭支出估計遠遠超過1,000億馬克(按1913年價格計算)。按不同時期價格計算,幾乎接近2,000億馬克。戰爭深刻地影響德國的經濟,造成了崩潰性的通貨膨脹。
本世紀二十年代德國馬克貶值達到天文數字的程度僅僅是特殊的事件,但不能忽視它給后人的教訓卻帶有普遍意義。它告誡人們:流通中所需的金屬貨幣量決定紙幣流通量,這是紙幣流通的規律。紙幣離開了它所能代表的金屬貨幣,只是一張紙片。國家可以利用權力把過量的紙幣投入流通,但不能改變紙幣的本質和客觀經濟規律。德國的統治階級采取濫發紙幣的辦法來彌補政府的財政赤字,結果造成破產性的通貨膨脹,物價飛漲,勞動人民遭殃,出現災難性的經濟動蕩,就是由于違背了紙幣流通的規律。
上一篇:矛盾重重失人心,節節敗退
下一篇:秦二世腐敗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