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愛國主義詩詞的遺憾
愛國思想是中國優秀的民族精神,從屈原到今天的文學中都貫穿著這一主旋律。尤其是在民族矛盾尖銳的時候,愛國主義的號角就會吹起,激勵人們向前。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軟弱的一個王朝。它對外妥協退讓,割地賠款,特別是南渡之后,不思收復河山,而是茍且偷安。在這種情形之下,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十分尖銳,愛國主義的呼聲高漲,悲壯的愛國主義就成為宋代詩歌的基調,至陸游、辛棄疾則掀起了愛國主義詩詞的高潮。他們在作品中抒發了收復失地,洗雪國恥的雄心弘愿,表達了對人民的同情和對統治階級屈膝投降的憤慨。但是作為封建階級的知識分子,他們深受儒家正統思想的影響,因而在他們的詩詞中,他們不可能否定皇帝的地位,而是把國家命運,人民的苦難以及封建社會種種矛盾的解決都寄托在皇帝身上。這樣就把這些矛盾統一到忠君的原則里去,一方面抨擊皇帝的撫慰無道,另一方面又安撫人民,卻不從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解決矛盾。因此我們說,愛國主義詩詞中所謂的愛國主義思想是帶有歷史、階級局限性的,帶有濃厚的忠君思想。在愛國主義詩詞中我們甚至能發現鎮壓農民起義的詩詞,這不能不說是遺憾之一。
忠君與愛國混淆的同時,愛國主義詩詞中還會出現各種消極思想。知識分子把自己報國理想寄托在皇帝身上,希望靠他的擢拔來建立自己的勛業,故抗敵救國的志愿就常常與個人的功名成就糾纏在一起,象“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辛棄疾〔破陣子〕)等詞句,無不表現了這種思想。同時,這種對統治階級的希望一旦破滅成為泡影,愛國主義詩篇中便流露出消極、悲觀、逃避現實的傾向。辛棄疾有“元龍老矣,不妨高臥”的消沉之言,陸游的“君看赤壁終陳跡,生子何須似仲謀”(《黃州》)、“日長似歲閑方覺,事大如天醉亦休”(《秋思》)也是逃避現實之言。
可見,愛國主義詩篇在思想上有其無法克服的局限,那就是其忠君思想和消極悲觀情緒。這種缺陷是我們分析愛國主義詩歌時所無法避免的。
上一篇:南宋后期詞人吟風誦雅顯衰氣
下一篇:南明紹武、永歷兩政權的火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