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起義導致騎士團解體
16世紀后期,為了抵抗俄羅斯爭奪波羅的海出海口的軍事行動,立窩尼亞組成騎士團進行反擊。但在初期,由于國內發生農民起義,嚴重地削弱了立窩尼亞騎士團的戰斗力,導致在同俄羅斯戰斗中失敗。
1558年1月,4萬多俄羅斯軍隊在格林斯基和希格——阿利亞的統帥下開進立窩尼亞的土地。立窩尼亞立即組織騎士團進行抵抗。但農民起義分散了騎士團的力量,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力鎮壓起義,給俄軍的行動制造了有利時機。由于沒有受到強有力的反擊,1558年夏初,索伊斯基、特羅耶庫羅維和舍伊內指揮的俄軍包圍了立窩尼亞重鎮涅伊豪津城,經過戰斗,立窩尼亞騎士團團長福爾斯騰堡和2000名騎士兵一道成為俘虜。20多個立窩尼亞要塞被俄軍占領。由于俄軍需要調整,于1559年同立窩尼亞締結停戰協定,叔伊斯基指揮的俄軍返國。只留下少量衛戍部隊守衛各要塞。俄軍主力退走后,,立窩尼亞利用這個喘息機會同波蘭國王西吉斯孟二世奧古斯都訂立協定,使騎士團的土地和里加大主教的領地被置于波蘭國王的保護之下,主張親波蘭的凱特列爾被任命為騎士團團長。與此同時,丹麥奪取了厄塞爾島和庫爾蘭的一部分。立窩尼亞的意圖就是借助波蘭抗擊俄羅斯。俄羅斯在立窩尼亞的要塞告急,俄方立即派出叔伊斯基、謝列布里亞內和姆斯提斯拉夫斯基統領大軍向立窩尼亞開進。本來,立窩尼亞同波蘭結盟,有一定的抵抗能力,但這時立窩尼亞農民掀起反對德意志封建主的起義,再一次分散立窩尼亞騎士團的兵力。1560年1月,沒有受到強大反擊的俄羅斯軍隊圍攻并占領了一級要塞馬林堡;8月,俄軍在埃爾梅斯附近擊潰騎士軍,包圍費林。費林要塞中裝備有470門火炮的立窩尼亞軍隊被迫投降。隨后,立窩尼亞的捷爾普特、納爾瓦、費林等要塞相繼陷落,立窩尼亞騎士以失敗告終,騎士團的領地喪失殆盡。
立窩尼亞騎士團本來有較強的戰斗力,經過一次失敗后同波蘭結盟進一步增強了抵御俄羅斯的能力。但農民起義削弱了騎士團的力量。同波蘭結盟引起農民對德國和波蘭貴族的不滿,進一步加劇了國內的動蕩,終于失敗。
上一篇:內部動搖,波洛特尼科夫兵敗莫斯科
下一篇:冒險家在臺灣海峽失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