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三秦魂·寶雞之旅·法門寺·佛塔葬舍利
法門寺在陜西扶風縣城北10公里的法門鄉,創建年代不詳。據傳東漢佛教傳入中國后不久,就在這里建筑寺院,名阿育王寺。阿育是梵語“無憂”之意,阿育王是古天竺(印度)的國王,阿育王在佛祖釋迦牟尼滅度(佛教對死的稱呼)后,在世界上修建了八萬四千座塔,分葬佛的舍利,其中一座在渭陽,就是今扶風法門寺塔。塔內葬有佛的手指骨一節,故又名“真身寶塔”。寺因塔而置,也因塔而聞名。相傳傳統戲劇《法門寺》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寺院大殿前月臺上有深約一寸的兩個石窩,傳為劇中人宋巧姣當年告狀時的跪印。
據北宋邵博所撰《聞見后錄》記載:“寺有古塔四層,瘞佛手指骨一節,唐憲宗盛儀衛迎入禁中。塔下層有芙渠(即蓮花),工制精妙,每芙渠一葉上刻一施金錢人姓名,殆數千人,宮女名為多。又刻白玉石像,瘞佛指骨節置金蓮花中,隔琉璃水晶匣可見。”唐憲宗迎入皇宮的佛骨,就是原阿育王塔下所埋葬的佛骨。文學家韓愈因上疏諫諍唐憲宗迎佛骨入皇宮,觸怒了憲宗,差一點人頭落地。后來經宰相裴度等人說情,才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
唐代皇帝為提倡佛教,便開塔迎奉佛骨,并且宣稱“三十年一開,開則歲豐人和”。唐高宗于顯慶五年(660)首次敕迎佛骨,奉養在皇宮內道場。武則天、唐肅宗、唐德宗也都曾迎奉佛骨。
阿育王寺和阿育王塔曾多次被毀,多次重修,寺名也多次更改。隋開皇三年(583)改名為“成實道場”,唐代更名為法門寺、法云寺,宋時名崇真寺,人們習慣上以唐名法門寺稱之。原法門寺塔為木塔,明隆慶年間(1567—1572)木塔倒塌,開視塔底,深約數丈有水銀池,池泛金舟,舟內函中藏有佛骨。萬歷七年(1579)重修時,改建為十三層磚塔,稱為釋迦牟尼的“真身寶塔”,即現今之塔。明末農民起義時,寺院被焚毀,僅余磚塔。以后又有所修復,但規模遠不如以前。
法門寺塔現高六十余米,十三層,為八角形樓閣式磚塔。塔的第一層四面有分別為“真身寶塔”、“美陽重鎮”、“舍利飛霞”、“浮圖耀日”的題匾。第十三層已殘毀,做成八角形圓蓋。1981年8月24日因大雨成災,加上此塔原來基礎下沉裂縫,塔身西半部倒塌,僅存不及一半。1987年整修法門寺塔時,在塔基地宮中發現唐代所深藏后迷失千年之久的釋迦牟尼指骨舍利,和供養舍利的大批唐代珍貴文物,證明歷史記載基本可信。
上一篇:浩浩燕趙歌·天津之旅·天津·眾教交匯
下一篇:赫赫三秦魂·咸陽之旅·昭陵·依山為陵唐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