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四泉
位于荊門城西象山東簏,分蒙、龍、惠、順四大名泉。泉水從石縫里涌出,匯入文明湖,再流入竹皮河,環城三面,注入漢江。蒙泉、惠泉,在唐、宋年代,已是風景名勝。象山原名蒙山,蒙泉依山得名;惠泉冬日猶溫,惠于蒙泉,所以定名惠泉。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年)翰林學士彭乘在荊門任知軍的時候,在蒙泉北側鑿得得一泉。此地是戰國時代楚國著名道家老萊子隱居的地方(今老萊山莊)。老萊子是民間傳說“二十四孝子”之一,他孝順父母的事跡盡人皆知,所以彭乘便根據老萊子的孝跡,把這新鑿的泉叫順泉。但后來順泉淤塞過很長一個時期,直到清代乾隆年間(1736—1795年)才徹底疏浚,并在泉后石壁鑿“順泉”二字,在泉邊建一座孝隱亭。清代乾隆十一年(1746年),知州舒成龍在象山東麓的竹皮河上修建石橋,傍山開采石料時,在蒙泉與惠泉之間又鑿得一個新泉,并且掘得一塊碑碣,上面刻有北宋熙寧年間荊門知軍呂元所題的一首詩:“泓泉敷潤有深功,石竇涓涓海眼通。歲稔時和霖雨足,風云長靜白龍宮。”舒成龍便根據詩的末句,把新鑿的泉取名龍泉,同時把石橋定名為來龍橋。象山四大名泉,富含礦物質,屬硬水型,水盛質優,常年涌流不涸,是荊門城市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的重要來源。
〔古詩文賞析〕 蒙 泉 唐·李德裕
茲泉由太潔,終不蓄纖鱗。
到底清何益? 涵虛勢自貧。
明璣難秘彩,美玉詎潛珍。
未及黃波量,滔滔豈有津?
李德裕是唐武宗會昌年間名相,為政六年,內制宦官,外復幽燕,定回鶻,平澤潞,曾被李商隱譽為“萬古之良相”??上诶畛览^位,令狐陶當國,一反會昌時李德裕所推行的政令,排除異己。李德裕被外放為荊南節度使,這首詩便是在荊南時所作。
第一句吟蒙泉。蒙泉,泉水清澈。宋蘇洵《蒙泉》詩有“涓涓自傾瀉,奕奕風清澈。石泓靜無塵,中有三尺雪”句,可為佐證?!捌澣商珴?,終不蓄纖鱗”。俗話說,水清則無魚。這個泉的泉水由于太清澈,始終沒有半點魚鱗。“太”和“纖”兩個副詞,夸寫事物傳神。詩人為什么開篇就抓住這清澈的泉水作文章呢?他在另外一首《長安秋夜》里寫道:“萬戶千門皆寂寂,月中清露點朝衣。”詩人那時位居人臣,用“月中清露”點染浪漫詩意:象征詩人高潔的情操,有如這月中的珠露;為國事操持的心境不正是有如月露嗎?可現在呢?奸佞當朝,詩人的高潔被玷污。
因此第二聯由此反問:“到底清何益?涵虛勢自貧?!痹娙俗詥栕源?,滿紙憤激之辭謚於言外。人太清高了,就會遭小人讒嫉。涵虛的胸襟卻是導致貧病的根由?!澳拘阌诹?,風必吹之”,有桔樹一般風姿的屈原“受命不遷”,“橫而不流”,其結果是自沉汩羅;有經天緯地之才的李德裕終不免被外放。因而同是詩人筆下的清澈,前者是喜悅,后者是憤激了。
但是,如果李德裕僅限于憤激,那也就流于俗務了。第三聯一轉:“明璣難秘彩,美玉詎潛珍?!庇谩懊鳝^”和“美玉”的光彩說明,是寶玉總要發光,空谷幽蘭,亦不因地偏而無香,懷著報效國家之心的賢能俊杰也不要因一點挫折就蒙蔽了寶玉的光輝,隱秘自珍,要像諸葛亮一般,“兩朝開濟老臣心”,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詩寫到此,境界應該是比較高超了,但詩人卻沒有打住,進一步地剖析了自己的內心世界?!拔醇包S波量,滔滔豈有津?”泉水之所以長流不斷是因為通暗流,接地眼,才滔滔不絕;一個人呢?沒有國家的強盛,寧有個人的安危?一個人的榮辱得失算什么,以天下為己任的賢能只有報效國家才會使美玉發光,才會清芳永存!
全詩感情跌宕,問得有力,答得絕決,一個激憤卻昂揚豪邁之士浮現眼前,顯得氣度恢宏。正因為作者個人感受深,故能“持之非強,來之無窮”了。
(唐從舉)
〔現代散文〕 春夏秋冬四季,我曾數次陪同友人游覽象山東麓的文明湖。文明湖雖然只有一萬多平方米,但與眾多大小湖泊不同的,除了它是石砌的人工湖以外,還在于這里的湖水冬暖夏涼。夏天,喝一口文明湖的清水,勝過冷飲店的冰凍飲料。冬天,湖面上漂浮一層淡淡的薄霧,早些年沒有限制的時候,這里常常聚集不少冬泳愛好者。之所以出現這種奇景,是因為文明湖的水源來自象山腳下一字排開的四大名泉——惠泉、龍泉、蒙泉和順泉。
春天,湖邊的垂柳最先萌發出嫩綠的新芽,樹影倒映在平靜的湖面,湖面上游動著幾艘彩色的電動小船,小巧的文明湖猶如一座精致的盆景。友人要我帶他去探尋湖水的源頭。我們先來到最南段的惠泉?;萑娜_呈正方形,泉水中央建有一座“流清亭”。隋開皇十二年,文獻帝下令修建此亭時叫“初月亭”,清乾隆年間修葺時改名為“流清亭”。站在亭內俯看惠泉,泉水清澈見底,水底還不時地冒出一串串氣泡。雨量充沛的時候,涌出的泉口甚至漫過九曲回廊,游人不得不脫下鞋襪涉水而過。
緊挨著惠泉的是龍泉。龍泉旁邊原先建有龍泉亭、得月臺和躍淵閣,后來都毀于戰亂?,F在金碧輝煌的躍淵閣是新近重建的。龍泉的發現雖然比其它三泉晚好幾百年,但名聲卻遠比其它三泉為大。
離龍泉幾步之遙便是蒙泉。來到蒙泉臺,只見水桶粗的泉水從石洞中奔涌而出,其流量之大,令初來乍到的游人瞠目結舌。大概是蒙泉流量最大的緣故,歷史上不少文人墨客曾在這里留下許多碑銘。由于明末清初的戰亂,這大量的蒙泉古跡絕大多數已被毀壞,現在靠山平臺上保存的幾塊蒙泉石碑,分別是南宋陸九淵、張垓、黃魯直和明代黃輝及民國初年江西南昌七齡童所書。其中最大的一塊石碑靠山而立,“蒙泉”二字剛健有力,每字有一米見方,不愧為書法之杰作。
四泉之中處于最北端的是順泉。順泉所在地目前被辟為市自來水公司的花園。在琉璃瓦式的“順泉亭”下,泉水日夜汩汩地淌流不止。亭子周圍放置了一些石桌和石凳,周圍是四季長青的灌木林。清晨,這里空氣清新,環境幽雅,老人們喜歡在這里練功打拳。傍晚,樹蔭下則聚滿了下棋、打牌的人。
象山腳下的四大名泉,千百年來涌流不止,不僅滋潤了荊門的一方土地,也養育了這里的炎黃子孫。古往今來,這里物產豐富,人才輩出,文化燦爛,誰敢說不是受惠于這清清的泉水呢。
(李燕林)
〔民間文學〕 提起龍泉的誕生,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呢!
荊門城有三千多年的歷史,這里山水鐘靈,人才輩出。宋代初,文風鼎盛,有孫河、孫僅、孫侑三兄弟相繼成名,著書數十卷。陸九淵任知軍時,常講學于蒙、惠二泉之間。元明以來,人文也極興盛。但到了清代,就世風日下,文風不振了。當時任州牧的舒成龍以為是地脈不暢的緣故,于是他葺學宮、營三倉、置官廨、建兩閘,復修文運橋,以振文風,又構筑來龍橋以通地脈。舒成龍經多方集資籌措,來龍橋正式動工了,但是石料緊缺,為此他十分著急。一天夜里,他做了個夢,夢見自己為尋石料在文明湖畔徘徊。突然,他恍惚看見蒙、惠二泉之間站著一位鶴發童顏的老者,他連忙過去正欲說話,不料老者卻先開口道:“你正愁石料吧?此處就有,何必他求?!崩险哒f完,霎時不見蹤影,他也從夢中驚醒。后來,他想起此夢,就請石匠在老者站的地方開掘挖石,還沒挖三尺深,就發現一塊有棱有角的方石,方石上還有詩文。再看石洞,一股清泉涓涓流出。舒成龍見此情景,高興地嘆道:“這正驗了我的夢啊!”因方石上的詩文中有“長靜龍宮”的詩句,它便將此泉取名為龍泉。
(荊游)
上一篇:描寫《西海景區》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赭山》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