豎子不足與謀
當楚漢相爭之時,項羽恃勇自稱西楚霸王,不把漢王劉邦放在眼中,但是他的謀士范增卻深知劉邦不可小瞧。故而他為項羽籌劃了鴻門宴,企圖使項羽在飲宴間乘機殺死劉邦。然而劉邦心懷大志,卻又能見機行事,在強敵面前虛與周旋,花言巧語,佯裝忠厚。剛愎自用的項羽,為劉邦的假象所蒙蔽,看不出對方正是自己最強大的敵手,也不聽謀士范增之勸,竟在鴻門宴上放過劉邦,致使范增恨恨而言:“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后來范增看項羽不信任他,一意孤行,遂離開項羽,因氣病而亡。
這里且不說項羽其人,只論范增之感嘆,為時豈不過晚乎?當天下紛爭之時,英雄乘時而起,賢士擇主而事,能否擇得英雄而事之,乃是賢士識見高低之表現(xiàn)。陳平、韓信俱曾事奉項羽,但是他們都感到項羽不能容人、不能用人,因而尋機一一離開項羽而投奔了劉邦,成為漢代開國功勛,一為名將,一為名相。雖然他們后來結(jié)局不同,但他們起碼成就了一番事業(yè)。不妄平生所負之志。與陳平、韓信相比,范增的見識未必低弱,但對項羽其人的認識上和態(tài)度上,三人則有很大不同。這當然同三人在項羽帳下所處地位不同有很大關系。無論如何項羽對范增還是相當尊重的,竟以“亞父”稱之。但如果范增不受其虛名,也擇主而事呢,最后則不會有含恨而嘆,而死之事了。再退一步,范增既然甘心隨項羽,就應當跟隨到底,歸根結(jié)底,范增的悲劇還是由他自己見識之差所造成的。
識人,這是人生最困難的問題。所以古人云“識人識面不識心”,人生得一知己難”,君臣遇合,同心同德,又能同患難,又能同富貴者,更是百中無一。人生離不開相互交往,唯志同道合者能長久。志不同、道不合,則必然分道揚鑣。
上一篇:窮途潦倒的趙盛璧
下一篇:索福克勒斯的名劇僅有七部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