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秉忠
大明帝國的青州府所在地益都縣(今山東青州)東20余公里,有個鄭母村,村不大,但名士輩出。萬歷二十六年(1598)戊戌科狀元趙秉忠,就出自這方水土。
趙秉忠,字季卿,號

三月十五日殿試,考時務策一道,以一日為限,日落前必須交卷。趙秉忠在卷子上寫道: “臣聞帝王之臨馭宇內也,必有經理之實政,而后可以約束人群,錯綜萬機,有以致雍熙之治; 必有倡率之實心,而后可以淬勵百工,振刷庶務,有以臻致隆之理……”洋洋灑灑,計2460字。
第二天,評閱試卷。讀卷官9人,一天之中要閱完296份卷子,確定前3名人選,呈萬歷皇帝圣裁。萬歷在他最欣賞的一份卷子的卷首朱批“第一甲第一名”6個大字。
這份卷子是趙秉忠的,他成為明朝開國以來第74位狀元。會試第一名顧起元名列第一甲第3名, 即所謂“探花”。
趙秉忠的殿試卷極其珍貴。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第一名狀元孫伏伽, 迄光緒三十年(1904)最后一名狀元劉春霖,有名可考的狀元計596人。另外, 至少還有佚名狀元149人。在745名狀元中,殿試卷留傳至今的,僅有趙秉忠這份。他的卷子不知怎地被帶出朝廷,到了趙家。趙家子孫世代珍藏。公元1983年,趙秉忠第14代孫趙煥斌把它獻給國家。
“狀元卷”長47. 6厘米,寬14. 1厘米,共19折,天大地小,開頭有密封開啟痕跡,并蓋有豎長方形“彌封關防”印。接下來,是用仿宋體書寫的趙秉忠的家世簡歷,共4折,首折上方鈐篆書“禮部之印”,未折騎縫處鈐此印的1/ 2。簡歷之后,是萬歷皇帝朱批“第一甲第一名”6個頂天大字。朱批的下面,便是趙秉忠的答卷了,小楷書寫,朱筆句讀,為典型的八股文。答卷后面,列有9位讀卷官的職務、姓名,并印有“印卷官禮部儀制清吏司署郎中事主事臣朱敬循”大字一行。
趙秉忠圍繞思想教化與綱紀法度這個主題展開論述。他把思想教化與綱紀法度視為治國的根本。在這個主題下,他指出當務之急是:
第一,選賢任能,督促官吏各盡其職。
第二,加強對官吏的考核,從言論到行為再到治績,系統地考察。
第三,監察官吏敷衍了事,應征求黎民百姓對官員的看法。
第四,督促負責教育的官吏,抓好教育,特別是儒家經書教育。
第五,重治那些侵吞賑濟災民錢糧的貪官。
第六,整頓兵備,認真選拔將帥,加強士兵訓練。
第七,審理冤獄,平反冤案。
第八,獎懲分明,有功者賞,有罪者刑。
最后,他告誡說: 思想教化與綱紀法度難以堅持而易于放棄,難以成功而易于失敗,必須認真貫徹執行,防微杜漸。
趙秉忠的對策切中時弊,入木三分。
當朝天子萬歷皇帝是個昏君,他貪財好色,生活糜爛,深居簡出,不理朝政。上行下效,官吏置國政民事于不顧,只謀私利。大明帝國在萬歷君臣統治下,迅速走向崩潰。
趙秉忠在對策中指陳時弊,提出改革方案。當然,他不敢公開指責皇帝,相反,充滿溢美之辭,把過失推到臣子頭上。
中狀元后,趙秉忠按慣例入翰林院為修撰,掌修國史。進官為中允。中允為皇太子東宮衙門春坊的屬官,掌侍從禮儀,駁正啟奏。不久,擢為諭德。諭德也為皇太子屬官,掌贊諭道德。萬歷三十二年,奉命出為會試同考官,錄取了一批名士。如高陽(今屬河北)人孫承宗,博學多才,殿試奪得第一甲第二名,即榜眼,歷官至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抗擊清軍屢立戰功。崇禎十一年(1638), 清軍入侵, 深入幽南,圍攻高陽。賦閑在家的孫承宗率家人守城御敵,城破被俘,自縊而死。不久,趙秉忠晉升為太子庶子,侍從太子,備顧問。萬歷四十年,奉命出為江蘇鄉試主考官,取士得人,有若干人成為一代名臣。進官為太子東宮衙門詹事府副長官——少詹事,遷為職司禮儀、貢舉諸事的禮部副長官——侍郎,加官太子賓客。不久,擢為禮部尚書。
這時,已經是萬歷皇帝的孫子朱由校坐天下了。
朱由校幼年喪母,由奶媽客氏撫養長大,即位后,進封客氏為“奉圣夫人”。宦官魏忠賢,來自直隸河間府肅寧縣(今屬河北),與客氏形同夫妻。由客氏薦舉,魏忠賢當上司禮監秉筆太監,用朱筆記錄皇上口述命令,交內閣撰擬詔諭。魏忠賢從中弄權,操縱朝政,為非作歹。楊漣、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高攀龍等大臣因彈劾魏忠賢而被殺,若干公卿投靠魏忠賢。
在這場正直與邪惡的斗爭中, 趙秉忠站在正直大臣一邊,指斥魏忠賢及其爪牙的禍國殃民行為。結果,趙秉忠被罷官,趕回老家。
趙秉忠歸隱田園,著書立說。
天啟七年(1627)八月二十二日,朱由校病死,他的弟弟朱由檢承嗣大位,年號“崇禎”。崇禎皇帝是個較為賢明的趙秉忠君主,力圖重整江山。他繼位后的第一樁事,便是鏟除魏忠賢的勢力。
魏忠賢一伙覆滅的消息傳到益都不久,趙秉忠罹病,不治而死,享年52歲。崇禎皇帝聞訊,詔令追贈太子太保。
趙秉忠博學多才,擅長詩文。他的詩無論寫景寫物還是寫人,都極有神韻。如《松鶴》:
曈曈初日海天東,夾路松陰落郁蔥。
最愛立階雙白鶴,數聲清音振秋風。
他的《詠竹》一詩借物抒情,極有韻味。
幽庭森竦綠云竿,風月便娟翠影盤。
未遇葛陂誰賞識,令人多就化龍首。
趙秉忠留給后人的,有《

趙秉忠雖榮膺文魁桂冠,貴為尚書大員,但官修正史幾乎沒什么記載。皇皇《明史》,僅在《神宗紀二》寫了“賜趙秉忠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一語。趙秉忠終因殿試卷而揚名于360多年后的今天。
上一篇:趙熊詔
下一篇:趙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