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定張格爾叛亂之戰(180~187年)
清嘉慶二十五年至道光七年(1820至1827年),清軍在新疆殲滅張格爾叛亂的作戰。
嘉慶二十五年,維吾爾首領大和卓布拉尼敦裔孫張格爾利用南疆維吾爾族人民不滿清參贊大臣斌靜殘暴壓迫之機,率數百名叛軍從霍罕(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潛入南疆,并勾結維吾爾上層人士,向當地清軍發起進攻,失敗后逃往霍罕。道光六年十月,道光帝命伊犁將軍長齡為揚威將軍,陜甘總督楊遇春、山東巡撫武隆阿為參贊大臣,調動伊犁等處兵馬3.6萬余,進討張格爾叛軍。道光七年二月六日,長齡率萬余清軍主力向喀什噶爾(今新疆喀什)大舉進軍,張格爾聞訊在牌租阿巴特(今新疆伽師)列陣布防。二十三日,清軍進至叛軍陣地前沿,長齡、楊遇春率主力出正面,武隆阿、楊芳從左右翼,分路撲殺,叛軍雖拼死反擊,終不能敵,紛紛潰逃。清軍追殺15千米,斃敵萬余、俘敵3,200余人。二十五日,清軍向張格爾重點設防的沙布都爾莊(今新疆伽師西)發起猛烈攻擊,殲敵萬余。二十九日,清軍乘勝進至距喀什噶爾城僅5千米的渾河(今博羅和碩河)北岸。張格爾不甘束手待斃,令叛軍傾巢而出,10萬余人背城阻水為陣,綿亙10余千米。時天色已晚,且風沙飛揚,長齡令騎兵千余人趨下游佯渡,以牽制叛軍主力,另由楊遇春率主力乘昏暗從上游搶渡,突襲叛軍陣地,叛軍亂了陣營,紛紛潰逃。翌日拂曉清軍全部順利過河,進抵喀什噶爾城下,隨即發起猛攻,迅速攻占了喀什噶爾,生俘叛軍4,000余人。張格爾在城破之前率少數叛軍由木吉(今新疆阿克陶西)經烏孜別里山口逃往布魯特達爾瓦斯山(今塔吉克斯坦境內)地區。清軍收復喀什噶爾后,兵分三路,長齡留駐喀什噶爾;楊遇春率軍向英吉沙爾(今新疆英吉沙)、葉爾羌進剿;楊芳率兵進攻和闐(今新疆和田)。楊遇春軍先后收復了英吉沙爾和葉爾羌。楊芳所率清軍在毗拉滿(今新疆和田西)擊敗叛軍5,000人,乘勢克復了和闐。
至此,被張格爾叛軍占據了一年多的南疆四城全部收復。十二月,張格爾率500余人潛入阿爾瑚(今新疆阿圖什西北),退走時在喀爾鐵蓋山(今喀拉鐵克山)被清軍幾乎全殲,張格爾逃往布魯特,被縛送清軍,叛亂遂平。
上一篇:《清平定三藩叛亂之戰(167~1681年)》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清平定王輔臣叛亂之戰(1674~1676年)》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