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湖的悲吟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中國文藝界遭到史無前例的摧殘。8月23日,老舍先生和其他20幾位作家遭到一群暴徒的毒打。8月24日,夫人胡絜青上班后,老舍先生拄著手仗,帶著一卷他親筆抄寫的毛澤東詩詞,走出了建國后他居住了十六年的“丹柿小院”,也是永遠地離開了“丹柿小院”。直到第二天晚上,人們才在太平湖的西岸發現了他的遺體。他不能理解眼前發生的破壞和動亂,他對暴徒充滿了憤怒,對難以忍受的屈辱充滿了痛苦的感情。在憤怒和痛苦中,他離開了人世,唯一的見證是黑夜籠罩下的太平湖。太平湖不會忘記1966年的8月24日。
老舍是我國現當代文學史上杰出的作家。幾十年的創作生涯中,他用飽含深情的筆寫下了大量杰出的作品:反映北京人力車夫生活的《駱駝祥子》,具有史詩性質的《四世同堂》,充滿抒情色彩的《月牙兒》……這位愛國主義作家在解放前以真摯的情懷和飽蘸血淚的筆觸反映著多災多難的祖國和苦難深重的人民,同時又以幽默的筆調清醒、深刻地剖析著國民性弱點,渴望著民族的新生。1949年,旅美的老舍先生接到周總理的邀請信后毅然回國。新中國的誕生使作家煥發了極大的熱情,他又用他的筆抒寫著新時代、新生活。這段時期他創作了大量的話劇:《方珍珠》、《春華秋實》、《龍須溝》、《茶館》……1951年底,北京市政府授予他“人民藝術家”稱號。
五十年代末,人民文學出版社提出給老舍先生出版全集,他堅決不同意。他說:“我肚子里的許多作品還沒有問世哩,干嗎現在就出全集!現在我得集中精力寫新的,再寫二十年,那時候編全集算總帳!”
1961年底,老舍先生開始了他解放后第一部長篇小說《正紅旗下》的創作。這是一部反映清末社會的自傳體小說,是一道描繪十九世紀末北京滿族社會生活的畫廊,思想性和藝術性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但是1962年下半年,左傾權勢提出“大寫十三年”(即建國后的十三年),扼殺其他題材,老舍先生只好茫然擱筆。一直到文革爆發,在左傾思潮的壓抑下,他無法再進行創作。這部預計有百萬字的著作,只完成了八萬字。這部傾注了作家幾十年心血構思的、完全可以調動畢生積累的思想力量和藝術手段進行創作的足以傳世的作品,永遠無法以完整的面目同讀者見面了。
老舍先生去了,歷史沒有讓他走完他的創作之路。太平湖激蕩著沉重的悲吟,好象永遠是歷史深深的嘆息。
上一篇:太平天國禍起蕭墻
下一篇:太監在科場中的橫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