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建筑·鄧州福勝寺塔
福勝寺塔位于鄧州市十字街西南角,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塔初建于隋,重修于北宋天圣十年(1032)。據清乾隆年間《鄧州志·古跡》記載:“福勝寺在紫金山東,宋天圣間建,元末兵毀,明洪武初,僧子顏重建,天順間重修。中有浮屠十三層,高二十余丈,內一井,相傳為海眼,恐其泛濫,作塔鎮之。”地宮出土的石質須彌座上有銘文“鄧州龍興寺大悲院地宮記”,落款為“大宋天圣十年二月二十五日記”。原為十三層,元末損毀嚴重,明天順年間(1457—1464)重修為七層。
福勝寺塔平面八角形,塔門向南,高38.28m,為七層仿樓閣式磚塔。該塔自下而上依次由塔基(地宮)、基座、塔身和塔剎組成。塔身全部用青磚壘砌,內外壁面用白灰勾縫,內部用紅黏土黏合。第一層塔身最高,以上每層高度均勻遞減,外廓造型優美。
據勘探,塔基埋深為5m左右。塔基與塔身之間為須彌座式的塔座,除南邊塔門之下為階梯外,其余束腰部分皆嵌砌方形的浮雕式佛像。須彌座上下枋及上下梟裝飾浮雕式的寶相蓮花方磚,轉角處各嵌砌浮雕力士神像。
塔身每層的內外壁嵌砌各種磚雕共計25種1200余塊,內容有坐佛、菩薩、天王、力士、羅漢、伎樂、寶裝蓮花和各種紋飾,形象各異,栩栩如生。
地宮距地表4.6m,由宮道、大門、甬道、宮室四部分組成,平面呈六角形,六角攢尖式頂,高3.45m。頂部正中嵌銅鏡一面。1988年維修該塔時在地宮中發現了一批珍貴佛教文物。地宮出土方形石函、鐵塔二件,玻璃葫蘆二件,銅錢編織手爐一件、青銅瓶一件,以及金棺、銀槨、象牙質“佛頂骨”、褐色石質“佛牙”等28件。
檐下結構(文宣提供)
塔身磚雕(文宣提供)
正立面圖(文宣提供)
全景(文宣提供)
上一篇:會館建筑·鄧州汲灘山陜會館
下一篇:紀念建筑·郟縣三蘇墓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