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文化
書院之稱謂始于唐代。王應麟在《玉海》中稱:“院者,取名于周垣也。”這就是說用一圈土將書圍起來,好似古代的圖書館。最早出現于唐代藏書機構中的書院名稱,如麗正書院、集賢書院等,正是這個意義上的書院,它們是國家藏書和修書的地方。
此文述及的書院則是指興起于民間的具有學校性質的書院,屬于我國古代特有的一種教育機構。這種書院在我國存在達一千多年之久,它萌芽、始建于唐代,經五代,至北宋時得到較大規模的發展,成為當時社會培養人材的重要場所。南宋時,書院作為一種學校制度、教育機構,它的辦學和教學經驗日臻完善、成熟,以后經元、明、清三朝,在清末書院改學堂的歷史潮流中,書院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在這漫長的歷史時期,書院對我國的文化積累、知識傳遞、人才培養以至國民思維發展等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不可磨滅的作用。
江西素稱“人文之鄉”。在我國古代書院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江西書院可謂得天獨厚,不僅有幸地同其始終,而且曾經幾度獨領風騷。具體地講,江西在書院建設方面有三個特色。一是起步早。唐代是我國書院的發生時期,那時,江西已出現了高安的桂巖書院,德安的東佳書堂,屬于我國最早的書院之列。二是數量大。僅《光緒江西通志·書院》所載,就有五百二十六所之多,再加上其他文獻所說,則足有千余所。三是影響大。白鹿洞書院堪稱“天下書院之首”;濂溪書院則開理學與書院結合之先河;象山書院、鵝湖書院曾經被列入“天下四大書院”中;復古、清源的講會是明代講會活動的中心。總之,江西古代書院的產生、發展、成熟、衰落、消亡在我國古代書院中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它是一面鏡子,使我們從一個側面認識我國古代書院文化的歷史;它又是一個典型,反映出我國古代書院的概貌。
上一篇:嶺南文化
下一篇:東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