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又名籍、子羽,下相(在今江蘇宿遷縣西)人。項氏世代為楚將,封于項(今河南項城縣),故姓項。祖父項燕為楚將,為秦將王翦所殺。叔父名叫項梁。
羽幼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羽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梁奇之,乃教以兵法。羽大喜,但略知其意,又不肯學。后項梁殺人,攜羽避于吳中(今江蘇蘇州市)。
羽身長八尺(古尺短于今尺)二寸,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吳中子弟皆敬畏之。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一月,秦始皇南游會稽(治所在今蘇州市),梁和羽俱出觀望,羽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急掩其口曰:“無妄言,族矣。”但益奇羽。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陳勝起義。九月,會稽守(漢時稱太守)欲應陳勝,請梁及桓楚(吳中奇士)為將。時桓楚逃亡在外,不知所在。梁曰:“人莫知其處,獨籍知之。”即出外召羽,密授計。羽入,即斬守頭,門下大驚。羽擊殺數十百人,府中官吏皆懼而不敢起。梁遂為會稽守,羽為裨將,舉吳中兵。
次年三月,廣陵人召平為陳勝部將,矯陳勝令,以梁為楚王上柱國,使西擊秦。梁使羽攻襄城(屬今河南省),襄城堅守難下;及下,皆坑之。七月,羽與沛公劉邦攻城陽(在今濮陽縣東南),屠之。繼攻定陶(屬今山東省)、外黃(在今河南杞縣東),均未能下。八月,項梁戰死。九月,楚懷王熊心(為項梁所立)封羽為長安侯,號為魯公。羽與劉邦謀曰:“今梁軍敗,士卒恐。”乃引兵東向,羽軍于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劉邦軍于碭(今安徽碭山縣)。繼而楚懷王以宋義(原楚國令尹、起義軍將領)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項羽謀士)為末將。
初,楚懷王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而諸將以兵猶強,莫敢先入關,獨項羽愿與劉邦西進。懷王左右皆曰:“項羽為人,剽悍猾賊,嘗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坑之;諸所過無不殘滅。”“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誠得長者往,無侵暴,宜可下。項羽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懷王許之,遣劉邦前往。
三年(公元前207年)十月,宋義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項羽曰:“秦圍趙急,宜疾引兵渡河;楚擊其外,趙應其內,破秦軍必矣!”義不許,曰:“披堅執銳,義不如公;坐運籌策,公不如義。”并遣子宋襄相齊,親送至無鹽(在今山東東平縣東),大擺宴會。時值大雨天寒,士卒饑寒交加。項羽曰:“將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歲饑民貧,士卒食半菽(豆類),軍無現糧,乃飲酒高會。”“不恤士卒而循其私,非社稷之臣也。”十一月,項羽殺宋義,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籍誅之!”諸將畏懼屈服,莫敢有異議,皆曰:“首立楚者,將軍家也;今將軍誅亂。”相與立羽為假上將軍(因未得懷王之命,故曰假),使人追宋襄,殺之。并報懷王,懷王以羽為上將軍。
羽既殺宋義,威震楚國,名聞諸侯。又撫士卒,士氣高漲。乃引兵渡漳河擊秦將章邯。及過河,沉渡船,破炊具,燒廬舍,持三日糧,向北挺進。時諸侯救趙者眾,但畏秦不敢擊;及項羽擊秦軍,皆從旁觀望。而楚軍人人奮勇當先,呼聲動天地,無不以一當十,勇冠諸軍。九戰皆勝,殲敵二十萬。此即巨鹿(今河北平鄉縣)之戰。戰后,項羽接見諸侯將,諸將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自是諸侯軍皆屬之。而楚軍吏卒多以勝利者自居,趾高氣揚,侮辱秦士卒,任意差使。秦士卒多怨,竊竊私議。項羽得知,曰:“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至關不聽,事必危。不如擊殺之。”遂坑秦卒二十余萬人于新安(在今河南澠池縣東)。
項羽引兵四十萬繼續西進。時劉邦已占據咸陽,有人謂劉邦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強。聞項羽號章邯為雍王,王關中,今則來,沛公恐不得有此。”建議引兵東守函谷關(在今靈寶縣南),不使入。劉邦從之。及項羽至關,關門緊閉;又聞劉邦已定關中,大怒,使部將英布攻之。英布破關而入。十二月,項羽至戲(在今陜西臨潼縣東北),與劉邦駐地霸上(在今長安縣東)相去四十里。劉邦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密告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令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欲于次日出擊之,范增力主此議。而項伯(羽之叔父)以其恩人張良在劉邦處,馳往告之。劉邦大驚,乃厚結項伯,并請轉告項羽,曰:“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伯許之,并囑邦明日至鴻門(戲之西南)拜謝。伯還,將劉邦所言告項羽,并說邦有入關之功,今擊之,將為諸侯所非議,不如善待之。項羽許之。
次日晨,劉邦偕張良、樊噲等四將、士卒百余人至鴻門,至則謂項羽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隙。”羽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遂留劉邦與飲。范增數目視羽,示意殺之,羽默然不應。范增出,召項莊(項羽堂弟),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請以舞劍,因擊沛公于坐,殺之!”莊入,拔劍起舞。項伯見此,亦拔劍起舞。張良急召樊噲入衛之。噲入,目視項羽,頭發上指,目眥(眼角、眼眶)盡裂。羽按劍而跪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羽命賜酒,噲一飲而盡,曰:“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還軍霸上以待將軍。勞苦功高如此,未有封爵之賞,而聽細人之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羽即賜坐。少頃,劉邦借口如廁,逃回霸上。史稱“鴻門宴”。
劉邦留張良獻白璧一雙與羽,玉斗一雙與范增。增置玉斗于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將軍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劉邦還,即殺曹無傷。
居數日,羽引兵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大火三月不滅,一片焦土;收其寶貨、婦女。秦人大失所望。有韓生者,謂項羽曰:“關中阻山帶河,四塞之地,地肥饒,可都以霸。”羽見秦宮室已燒,又思衣錦還鄉,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韓生退曰:“人言楚人沐猴(獼猴)而冠耳(謂猴著人衣,其心仍為猴心),果然!”羽聞之,怒而烹之。
項羽使人致命懷王。懷王請“如約”,使劉邦王關中。羽怒曰:“懷王者,吾家所立耳。”“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遂陽尊懷王為義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徙之江南,都于郴(今湖南郴縣)。繼而分封諸將,自立為西楚霸王,王梁、楚九郡(即以今徐州為中心,東至海,北至泰山,西至大名、安陽、濮陽、開封、淮陽,南達浙江),都彭城。
羽與范增深疑劉邦,但以已和解,不敢負約,相與謀曰:“巴、蜀道險,秦之遷人(流放者)皆居之。”又以“巴、蜀亦關中地”,故封劉邦為漢王,都南鄭(屬今陜西省)。為防劉邦東歸,另封秦三降將:章邯為雍王領咸陽以西之地;司馬欣為塞王,領咸陽以東至黃河之地;董翳為翟王,領上郡之地(今陜西省北部)。諸侯皆就國。劉邦雖不滿,亦就國;并燒所過棧道,以示無東還之意。
項羽大封諸侯,本欲宰制天下,政由己出,但未幾即成瓦解之勢,齊、趙首起烽煙。田榮(原齊相,項羽未予封賞)稱王,兼并三齊(齊之田市、田都、田安);彭越(起義者,亦未受封)附田榮反楚;陳余(起義者,未封王)與齊軍擊走常山王張耳,恢復趙王歇故地。
在烽煙四起之時,劉邦接受大將軍韓信攻占關中之建議,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在今寶雞市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敗章邯,司馬欣、董翳降,占領關中,拉開楚、漢戰爭序幕。
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初,項羽殺義帝,同時集中兵力對付齊、趙之反叛。劉邦乘機出關,一路勢如破竹。三月,占領洛陽,為義帝發喪,并遣使告諸侯曰:“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江南,大逆無道!寡人悉發關中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漢以下,愿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四月,集諸侯兵五十六萬進攻彭城。既克彭城,劉邦得意忘形,日日設宴,盡收項羽美人、楚宮寶貨。
項羽聞之,留諸將擊齊,自引精兵,三萬疾馳南下,大敗漢軍于彭城,漢軍潰逃,相隨入谷、泗水,死者十余萬。項羽乘勝追擊,又敗漢軍于靈璧(屬今安徽省),再殺十余萬;漢軍被逼入睢水,水為之不流。楚軍圍劉邦三重。時狂風突起,吹向楚軍,折木毀屋,飛沙走石,天昏地暗,楚軍大亂。劉邦與數十騎乘機逃出重圍。但太公(劉邦父劉執嘉)和呂后被楚軍俘為人質。
彭城之戰,劉邦損失慘重。由是諸侯皆背漢而附楚,劉邦退至滎陽(屬今河南省)。項羽追之急,但被韓信所敗。楚漢戰爭轉入相持階段。
劉邦彭城之敗,深知自身難以力勝項羽,乃派人說服九江王英布(楚之勇將)叛楚歸漢。項羽怒殺英布妻、子。
項羽為人,意忌信讒。劉邦使護軍中尉陳平攜黃金四萬斤,縱反間計于楚軍,曰:“鐘離昧等為項王將,功多矣,然而終不得裂地而王,欲與漢為一,以滅項氏而分王其地。”項羽果疑心頓生,不再信任鐘離昧等。三年(公元204年)四月,楚軍圍劉邦于滎陽,邦請和,范增勸羽急攻之。及楚使至漢,陳平使為太牢具(古為盛禮,以待天子、諸侯)以進,見楚使,佯驚曰:“吾以為亞父(范增)使,乃項王使!”即將太牢具換為草具(粗劣食品)。楚使歸,告項羽,羽大疑之。范增又請急攻滎陽,羽不聽。范增怒而回鄉,未至彭城,背生毒瘡而死。
五月,楚軍攻滎陽急,陳平乃以女子二千余人,夜出東門;將軍紀信乘帝王車,偽裝為劉邦出“降”,楚軍皆呼萬歲,皆至城東觀看,而劉邦率數十騎從西門逃去。及項羽見紀信,知已上當,即燒殺信。項羽陷滎陽,又克成皋(又名虎牢關,今滎陽縣汜水鎮)。劉邦移軍修武,使彭越(諸侯王)擊項羽之后方,派韓信東擊齊,致羽疲于奔命。劉邦乘機收復成皋,兩軍對峙于滎陽東北之廣武地區。
時項羽缺糧,甚為憂慮,告劉邦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劉邦曰:“我與羽俱北面受命懷王,約為兄弟,吾翁即若(你)翁;必若烹而(你)翁,幸分我一懷羹。”項羽怒欲殺之,為項伯所勸止。
四年(公元前203年)初,項羽擊外黃,未能下。數日后,外黃降。羽令盡坑城內十五歲以上男子。有小兒(年十三),往說羽:“彭越強劫外黃,外黃恐,故且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坑之,百姓豈有所歸心哉!從此以東,梁地十余城皆恐,莫肯下矣。”羽然其言,赦之。由是東至睢陽(在今商丘市南),聞者爭附之。
楚漢相持不決。項羽提出與劉邦決戰。邦笑曰:“我寧斗智,不能斗力。”項羽大怒,自出挑戰,與之相對而語。漢有善射者樓煩欲射之,羽怒目叱之。樓煩目不敢視,手不敢發,遂走還陣,不敢復出。劉邦列羽十大罪狀:“負約,王我于蜀、漢”;“矯殺卿子冠軍(宋義)”;“擅劫諸侯兵入關”;“燒秦宮室,掘始皇帝冢,收私其財”;“殺秦降王子嬰”;“坑秦子弟新安二十萬”;“使人陰殺義帝江南”;“為政不平,主約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無道”等。羽大怒,令射之,劉邦中箭,馳入成皋。
至八月,兩軍相持達十一月之久。其間,羽使人說降韓信,未能達到目的。項羽自知少助,食且盡,韓信又進兵擊楚,處境十分困難,乃許劉邦之請,歸還太公、呂后;又與漢約,中分天下,以鴻溝(古運河,在今河南滎陽、中牟、開封一帶)為界,東屬楚,西屬漢。
九月,項羽引兵東歸。劉邦亦欲西還,張良、陳平力主乘勢追擊楚軍,曰:“漢有天下大半,而諸侯皆附;楚兵疲食盡,此天忘之時也。”劉邦從之。
五年(公元前202年)十月(歲首),劉邦追羽至固陵(在今淮陽縣西北),為羽所敗。及韓信、彭越兵至,羽不能敵,敗退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十二月,漢軍將羽團團圍住。韓信令諸部皆唱楚歌。羽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乃夜起,飲帳中,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羽所騎青白雜色之馬)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虞美人)兮虞兮柰若何!”虞美人和之,羽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敢仰視。羽旋率壯士八百騎,乘深夜突圍南走。天明,漢軍方覺,追之,羽渡淮至陰陵(在今定遠縣西北),從者才百余人。繼又迷失方向,陷入大澤中;復引兵東向,至東城(在今定遠縣東南),僅存二十八騎,而漢騎追者數千。羽自度不得脫,謂左右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旋分兵為四隊,令四面出擊,漢軍披靡。時漢郎中騎楊喜追羽,羽目而叱之,喜人馬皆驚,退避數里。羽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至烏江(在今和縣東北),烏江亭長正備船以待,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乃以所乘馬賜亭長,令所從者皆下馬步行,持短兵與漢軍戰。羽獨殺數百人,但身中十余槍,乃自殺而死。時年三十一。漢軍競相爭奪項羽尸首,中郎騎王翳取其頭,楊喜等四將各得一體。為期四年之楚漢戰爭,至此,以劉邦之勝利而結果。
縱觀楚漢戰爭,為什么實力強大之項羽被弱小之劉邦所擊敗?究其原因,項羽歸之為“天之亡我”,且至死不悟。歷史證明,戰爭之勝負,首決于政治。當時最大的政治是人民渴望統一,結束互相殘殺之局面,過和平安定的生活。秦末農民大起義正是此種愿望最強烈之表現,亦即歷史潮流。“得人心者得天下”,這是一個真理。而項羽在這個問題上屢犯錯誤:坑秦卒二十萬,引兵屠咸陽,火燒秦宮殿,殺秦降王子嬰,分封諸將領等等。與之相反,劉邦至咸陽,與民約法三章,深得人心。另外,劉邦還善于用人,集思廣益,以補己之不足。而項羽固執己見,不聽有益之言,致范增出走。由上觀之,其敗必然,非天也。
上一篇:《項羽》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馬援》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