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辰戰爭整六年,日軍撤退遭全殲
從1592年4月,日本發動侵朝戰爭,到1598年,整整進行6年,在朝鮮的英勇反擊下,日軍遭受一次又一次戰役的失敗。1598年8月,統治日本的豐臣秀吉病死。臨終前,他已經感到這場戰爭難以打贏,遺囑要日本從朝鮮撤軍。龜縮在朝鮮南部一隅的入侵日軍,奉命撤退。當時,在朝鮮的日軍除第一軍主力已先期撤退以外,尚有46000多人,決定分三批撤退。但是,失敗之兵,何能順利有序地撤退!一方面是逃跑式的倉皇撤退,另一方面是乘勝的追擊,同時,朝鮮軍隊又得到中國明朝軍隊的支援,日本逃兵終于落得全軍失敗的下場。
得知日軍撤退的消息,朝鮮軍隊和支援朝鮮的中國明朝軍隊結成聯合艦隊,將日軍撤退必經的海面封鎖,做好殲敵的準備。雙方的力量對比狀況是:日本水師有戰船3000艘左右,數量雖然可觀,但構造簡單,性能較差,所裝備的武器為銃(即原始的滑膛槍炮)、弓、矢、倭刀等,雖有火炮,但射程只有100—200米。朝鮮水師兵力約48000人,各種戰船488艘;中國明朝水師兵力有13000人,戰船500余艘。中朝聯合艦隊共有800余艘戰船,除冷兵器以外,還有大量火炮,明朝水軍火炮射程可達3000米;且朝鮮水軍有李舜臣領導,武器精良,訓練有素,勇猛善戰,曾屢次打敗日軍。而且,聯合艦隊已經掌握了朝鮮西南海域的制海權。因此,對作戰雙方來說,日軍的實力是薄弱的。
日軍計劃將部隊分成三部分陸續撤回本國。東部駐西生浦、梁山、竹島各部在釜山集結,候船返國;中部駐居昌各部就地上船,徑返本國;西部駐順天、泗川、南海、固城各部待東部日軍撤離后,分頭到巨濟島集結回國。日軍的撤退行動從1598年11月11日晨開始。當天,日本駐朝鮮西南部的第二軍部隊登船待發,其先遣船隊駛至光陽灣口的貓島附近海面時,受到朝中聯合艦隊的攔擊,退路被截斷。為了突破重圍,日軍第2軍編組一支突擊船隊,連日向聯合艦隊發起進攻,但終未能奏效,只得向駐泗川、南海的日軍求援。這時,駐泗川、新城的日軍第5軍主力,在島津義弘率領下,已經登船,只待漲潮出航,駛往巨濟島。島津義弘接到小西行長的求救信后,當即率領這支龐大的艦隊,于11月18日夜向露梁海峽疾駛,企圖突入光陽灣,解救小西行長的危險。行船途中,與從南海開來的另一部日軍宗智義部船隊匯合。兩支船隊共有兵力數萬人,船只500余艘,當天午夜,開始通過露梁海峽。一場惡戰在這里發生。
朝中雙方對日軍的行動密切關注。就在日軍作出撤退部署時,明朝水師提督陳璘最先獲得這個情報,聯合艦隊當即決定在海上阻擊日軍,并作出相應部署:主力由古今島向東推進,前出到左水營、玀老島以東海面;在左水營建立前進基地和聯合作戰指揮部;以一部兵力占領貓島,封鎖光陽灣,截斷小西行長所率日軍第2軍的退路;以一部兵力向露梁海峽以東海域巡邏,監視泗川、南海,固城等地日軍的動向。陳璘、李舜臣得知日本援軍西進以解小西行長之困的情報后,馬上調整部署,決定在露梁以西海面包圍并殲滅馳援日軍。聯合艦隊的部署是:由明朝老將鄧子龍率兵1000人,駕3艘巨艦為前鋒,待日軍船隊通過海峽時,迂回到側后,發起攻擊,截斷其歸路;由陳璘率明朝水師為左軍,泊于昆最之竹島,待機出擊;由李舜臣率朝鮮水軍為右軍,進泊南海之觀音浦,待擊與明軍夾擊日軍
戰斗于11月18日開始。凌晨2點,島津義弘率領的日軍船隊主力大部已出海峽,駛至露梁以西海面。明軍前鋒鄧子龍立即率船隊預以攻擊。據中國史書記載,當時,“月掛西山,山影倒海,半邊微明,我船無數,從陰影中來,將近賊船,前鋒放火炮,吶喊直駛向賊,諸船皆應之。賊之我來,一時鳥銃齊發,聲震海中,飛丸落于水中者如雨。”由于受到日軍的猛烈反擊,鄧子龍寡不敵眾,聯合艦隊前鋒被日船包圍。鄧子龍率眾奮力反擊。另一條船上的火器誤投到鄧子龍所乘的船上起火。日軍乘機反擊,鄧子龍戰死。明朝水師提督陳璘得知鄧子龍戰死,立即派副將陳蠶率艦前往支援。在鄧子龍與日軍作戰同時,朝中聯合艦隊的左右兩軍分別從南北兩個方向向大島以東海面的日軍船隊主力發起猛攻。據記載:“兩軍突發,左右掩擊,炮鼓齊鳴,矢石交下,柴火亂投,殺喊之聲,山海同撼。許多倭船,大半延燃,賊兵殊死血戰,勢不能支,乃進入觀音浦,日已明矣。”天明以后,李舜臣率朝鮮水師跟蹤追擊,進入觀音浦,再度血戰,陳璘也率明軍趕來增援。在激烈的戰斗中,李舜臣中彈身亡。但日本損傷更為嚴重。到中午時,日軍大部艦船已被焚毀沉沒,或已被俘,其他棄船上岸的日軍也已被殲。這次戰斗中,日軍死亡人數以萬計,船只幾乎全部覆滅,宣告日本進行6年的侵朝戰爭失敗。
上一篇:王衍誤國害己實可憐
下一篇:玩鶴竟致殺身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