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綺
一、乙丑科狀元
同治四年(1865)四月二十四日,京師皇城太和殿,乙丑科進士放榜儀式在這里舉行。
這天清晨,太和殿前布樂,王公佇立于丹陛上,文武官員于丹墀內,新科進士身著禮服,頭戴三枝九葉頂冠,按名次排立在文武官員身后。內閣學士捧著黃榜(用黃紙書寫,故名),放在太和殿黃案上。午門鳴鐘鼓,禮部堂官引路,同治帝、兩宮皇太后進入太和殿,殿前響起《隆平之章》樂。同治帝升座,樂止。鑾儀衛(wèi)官道: “鳴鞭!”階下鳴鞭三下。鳴贊官道: “排班!”丹陛上響起《慶平之章》樂。鴻臚寺官引讀卷官、執(zhí)事官行三跪九叩禮。禮畢,樂止。內閣大學士一人自黃案捧榜至太和殿檐下,授禮部堂官,禮部堂官跪接,置于丹陛正中的黃案榜架上,跪,行三叩禮,退立東側。鳴贊官道: “排班!”丹陛響起《慶平之章》樂。鴻臚寺官引諸進士至行禮處排立,鳴贊官道: “有制,跪!”諸進士跪,樂止。鴻臚官佇立于丹陛東旁,高聲宣制: “同治四年四月二十四日,策試天下貢士,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禮畢,唱第一甲第一名姓名: “崇綺!”鴻臚寺官引崇綺出列,就御道左跪。接下來,又唱了264人的名。
新科狀元的桂冠落在崇綺頭上。
崇綺,蒙古正藍旗人,字文山,姓阿魯特氏。父親賽尚阿,曾一度得寵于嘉慶和道光皇帝,官至內閣學士、協(xié)辦大學士。咸豐元年(1851)升為文華殿大學士。崇綺初為廩生,全稱叫“廩膳生”,學生的一種,每年可從國庫領取白銀4兩。家里捐獻一些錢財,為他謀了個八品筆帖式官位。筆帖式滿語叫“巴克什”,是翻譯滿漢章奏文籍的翻譯官,有七品、八品、九品。崇綺從此步入仕途。
做了筆帖式不久,被委任為玉牒館謄錄。玉牒館是編撰《玉牒》——皇帝的編年史的機構; 謄錄是館中工作人員的一種。道光二十八年(1848), 《玉牒》完稿,遷為工部主事,正六品。
道光二十九年,崇綺參加順天鄉(xiāng)試,成了一名舉人。
次年,入實錄館為校對,時間不長即遷為詳校,參加與編纂《宣宗成皇帝實錄》。咸豐二年(1852), 《宣宗成皇帝實錄》完稿,朝廷準備升他的官。誰知,官還未升,老父賽尚阿出了事。
咸豐元年(1851),洪秀全率眾起義,創(chuàng)建太平天國。太平軍進入武宣(今屬廣西)東鄉(xiāng),清政府以賽尚阿為欽差大臣赴廣西督辦軍務,鎮(zhèn)壓太平軍。太平軍在永安整頓、建制后,一舉突破清軍圍剿,攻入湖南。賽尚阿尾隨太平軍至衡州(今湖南衡陽),被革職拿問,判處“斬監(jiān)候”(死緩)。
崇綺受到牽連,非但沒能升官,反而連工部主事的官銜也被革掉了。
咸豐四年,太平軍將領林鳳祥、李開芳率軍北伐,勢如破竹,迫近京津,京師告急。巡防五大臣調崇綺出任督練旗兵處文案,參與策劃堵截太平天國北伐軍。北伐軍孤軍深入,進攻天津受挫,節(jié)節(jié)敗退,最后全軍覆沒。
崇綺因功獎授筆帖式。到咸豐九年,補為七品筆帖式。
次年,中國形勢發(fā)生巨變。
這年,英、法為了攫取更大的權益,聯(lián)兵進攻大沽口,被中國駐軍擊潰。消息傳到倫敦、巴黎,英、法當局惱羞成怒,遂于翌年春組建一支2. 5萬余人的聯(lián)軍抵達中國海面。聯(lián)軍攻占北塘、天津,向北京進犯,在通州八里橋擊潰僧格林沁的清兵。咸豐帝倉皇出逃熱河承德(今屬河北),命異母弟恭親王奕

北京外城已落入英法聯(lián)軍手中,侵略者大肆搶劫,喪心病狂地放火燒了西郊的圓明園,并揚言要搗毀皇城。
崇綺以隨辦巡防名義守衛(wèi)內皇城,協(xié)理內城團防,晝夜巡行,以防不測。
經(jīng)俄使伊格那提耶夫斡旋,清政府與英法簽訂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聯(lián)軍方退走。
清廷論功行賞,崇綺賞加五品銜。
同治元年(1861),崇綺老母去世,去官服喪。二年,起為辦理議功所事務。
四年七月,在湘軍圍攻下,太平天國首都——天京(今江蘇南京)陷落。十月,寧夏將軍都興阿因崇綺熟諳軍務,奏調赴營差遣,兵部上疏請留部,遂調充步軍統(tǒng)領衙門兼辦司員。
中狀元之前,崇綺從政已十六七年了。
順治九年(1652)、十二年(1655)兩科,滿漢分榜,各有一個狀元。順治九年的滿族狀元是麻勒吉,正黃旗人; 漢族狀元是無錫(今屬江蘇)人鄒忠奇。順治十二年的滿族狀元是圖爾宸,正白旗人; 漢族狀元是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史大成。此后不再分榜。
崇綺是清代第一個,也是惟一在同榜考試中奪得狀元的少數(shù)民族人物。
因為無先例,崇綺是否應中狀元,曾頗費周折。垂簾聽政的慈禧、慈安兩宮皇太后斟酌再三,猶豫不決。大臣一天進呈的奏本多達10次,最后兩宮皇太后把權力下放給軍機處,要軍機大臣會同閱卷大臣詳議定奪。大臣們爭辯不休,最后得出“但憑文字,何論滿漢”的結論,復奏定局。
二、女兒榮膺皇后桂冠
按慣例,新科狀元崇綺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同治六年,出為庶常館提調。庶常館是新科進士中的優(yōu)秀者學習的地方,學制3年; 提調是處理館務的長官。同治九年三月,擢為同治帝侍講。七月,任河南鄉(xiāng)試正考官。十二月,充任文淵閣校理,掌注冊、占驗、檢曝圖書。同治十年五月,出任庶常館教習。九月,充任功臣館總纂。十月,出為日講起居注官,這是個跟隨同治帝記其言行的職位。
崇綺侍奉的同治帝已到大婚之年。按先例,14歲便大婚,大婚后便親政。慈禧太后不愿交出權力,同治帝的婚事一再往后拖。到同治十一年,同治帝已17歲,無法再拖了,慈禧太后同意為同治帝議婚。
人選有兩個,一個是侍郎鳳秀之女富察氏,一個是崇綺的女兒阿魯特氏。富察氏人長得極漂亮,阿魯特氏不如富察氏美麗,但舉止端莊。慈安太后嫌富察氏輕佻,喜歡阿魯特氏; 慈禧太后卻嫌棄阿魯特氏,她忘不了那個被她勒令自殺的政敵鄭親王端華,就是阿魯特氏的舅舅。慈安太后道: “鳳秀的女兒太輕佻,怎配做皇后?只能當個貴人!”這話刺中慈禧太后的痛處——她就是貴人出身。于是乎,慈禧太后堅持要立富察氏。兩宮太后爭執(zhí)不下,便讓同治帝擇選。同治帝鐘情阿魯特氏。
九月,阿魯特氏被迎娶入宮,封為皇后。富察氏也進了皇宮,立為慧妃。
父以女貴,崇綺封為三等承恩公,從蒙古正藍旗招入滿族鑲黃旗,這也是史無前例的殊榮,進官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此后又做過戶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
大婚之后,同治帝和皇后阿魯特氏情投意合,相敬如賓。皇后不茍言笑,氣度非凡。沒事的時候,同治帝常向皇后提問唐詩,皇后對答如流。慈禧卻不喜歡皇后。母子倆在政見和皇后事上常常發(fā)生摩擦。慈禧太后要同治帝不要僅寵愛皇后一人,也當眷愛慧妃。鬧到后來,同治帝索性獨居乾清宮。
同治帝是個好色之徒,宮中的生活不如意,便外出尋花問柳,結果染上梅毒。同治十三年,太醫(yī)為他檢查身體,大吃一驚,但不敢明言,便將病情奏告慈禧,當然,他未敢挑明是梅毒。慈禧知是梅毒,為了顧全皇家的名聲,便說是天花。太醫(yī)遂按天花醫(yī)治,同治帝的病情非但沒有好轉,反而加重了。
在同治帝病重期間,皇后奉侍左右,好言勸慰,親為同治帝擦拭膿血。慈禧卻看不慣,常借故遷怒于皇后。
十三年十二月五日,同治帝一命嗚呼,享年19歲。
皇后無法承受慈禧的責難、虐待,同治帝駕崩不到百天,殉節(jié)而死。
遭此不幸,崇綺心情十分沉重。
三、從副考官到吏部尚書
同治帝死后,愛新覺羅·載湉即位,是為光緒帝。光緒元年(1875)三月,賽尚阿病死。八月,朝廷征崇騎為順天鄉(xiāng)試副考官。光緒二年,歷任戶部左侍郎、會試副考官、正黃旗漢軍副都統(tǒng)、鑲黃旗漢軍副都統(tǒng)、鑲紅旗護軍統(tǒng)領。光緒三年,管理鑲藍旗滿洲新舊營房。時河南連年干旱,災情嚴重,民人流徙,轉尸溝壑,而地方官吏相率夸大災情,從中漁利。崇綺上奏朝廷,要求加以整肅。朝廷命崇綺偕同侍郎邵亨豫查案,巡撫李慶翱等受到懲處。光緒四年五月,兼署刑部左侍郎。八月,吉林駐防侍衛(wèi)倭興額家失竊,倭興額的老母說是居民傅洵魁干的。傅洵魁有個族人叫齊廣貞,兩人有夙怨,齊廣貞見倭興額之母指控傅洵魁盜竊,便乘機栽贓。地方官吏知道不是傅洵魁干的,卻置之不問。這事鬧到都察院,朝廷遂命崇綺為吉林將軍偕侍郎馮謄驥去吉林查明真相。
崇綺離京北去吉林。經(jīng)調查,他認為案犯狡猾,奏請將案犯監(jiān)禁待審。倭興額上告都察院,與崇綺所說情節(jié)各異。朝廷以光緒帝的名義下詔,責斥崇綺草率,命戶部左侍郎志和、奉天府尹恩福復審。志和等人審查證實: 齊廣貞栽贓,倭興額捏供。崇綺以上次審理未詳,自請議處,被寬赦。十二月,轉為吏部左侍郎。
光緒五年,出任熱河都統(tǒng),主持開挖旱河工程。御史孔憲谷上疏,盛譽崇綺忠信正直,應留在皇上身邊輔弼。他的提議沒有得到允準。
光緒七年,出為盛京將軍,整飭吏治,充實營伍,練兵籌餉,整頓貿易。光緒八年,法國增兵越南,策劃侵華。崇綺捐錢購買洋槍,添練步兵,分防盛京各重要海口,防備法國兵艦北上騷擾。
光緒九年,罹病,上疏去職,允準。
光緒十年九月,病痊,授戶部尚書。十月,與內閣學士廖壽恒前往安徽查辦貪官任蘭生。光緒十一年九月,出為武英殿總裁。十一月,調任吏部尚書。光緒十二年二月,罹病,上疏去官,允準。
四、參與廢立陰謀
崇綺離職養(yǎng)病期間,中國政局急劇變化。
光緒十五年二月,光緒帝親政,但實權仍操持在慈禧太后手里。二十年六月,日本不宣而戰(zhàn),襲擊中國軍隊。七月一日,中國對日宣戰(zhàn)。大清軍隊處處失利,節(jié)節(jié)敗退。十二月,慈禧派員赴日求和。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李鴻章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光緒二十一年,康有為等率應試舉子聯(lián)名上書,呼吁變法圖存。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宣布變法革新。變法遭到以慈禧為首頑固派的反對。八月初六,慈禧重新訓政,變法失敗。初八日,光緒帝被押至中南海瀛臺涵元殿,囚禁起來。
慈禧一伙密謀廢黜光緒帝。在家養(yǎng)病的崇綺振作起來,積極參與策劃。不過,他們迫于外國特別是西方列強的壓力,不敢貿然動手,便決定選立一個“大阿哥”做皇儲,慢慢地篡奪帝位。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慈禧太后以光緒帝名義頒布朱諭,立端郡王載漪的兒子溥儁為“大阿哥”。
崇綺參與廢立有功,被委任為溥儁的師傅。慈禧旋即命他管理禮部事務,特賜在西苑門內乘二人肩輿。
光緒二十六年正月,崇綺出任翰林院掌院學士,賞戴花翎。三月,為正紅旗漢軍都統(tǒng)。
四、自縊于蓮池書院
崇綺出任都統(tǒng)時,蓬勃發(fā)展的義和團運動向直隸擴展,逐漸進入北京城。三四月間,東單附近的于謙祠堂出現(xiàn)義和團第一個壇口。面對這種局勢,慈禧改剿為撫。她對列強庇護戊戌變法的首領康有為、梁啟超極為不滿,對列強干預廢立活動更是憤懣難抑,試圖利用義和團來教訓一下洋人。義和團大批進入北京城,團民增至10萬余人。
西方列強對義和團恨之入骨,強迫清政府鎮(zhèn)壓義和團沒能得逞,俄、美、日、德、法、美、奧、意八國組成聯(lián)軍,在中國領土上鎮(zhèn)壓中國人。
五月二十五日,慈禧頒布上諭,對列強宣戰(zhàn)。崇綺臨危受命,出任戶部尚書,掌理財權。
八國聯(lián)軍攻陷大沽炮臺,占領天津,向北京推進。義和團與清兵殊死抵抗,寸土必爭,但沒能阻止侵略者的進攻。眼見形勢不利,慈禧開始求和。義和團的抗擊受到破壞,八國聯(lián)軍的勢力因此增強,長驅直入。七月二十日,北京陷落。慈禧慌忙換上農(nóng)婦的衣裳,帶著光緒皇帝和親信臣僚,由德勝門倉皇出逃,奔居庸關而去。
臨逃前,慈禧任命崇綺為留京辦事大臣。崇綺擔心八國聯(lián)軍遣輕騎追擊慈禧,與慈禧的心腹榮祿偽裝成皇駕,從南路直奔保定,吸引聯(lián)軍,掩護慈禧。抵達保定后,崇綺見江山破碎,京師淪陷,徹底絕望。八月初二,在蓮池書院自縊。
慈禧聞知,大為悲哀,詔謚“文節(jié)”,入祀昭忠祠。
上一篇:安德裕
下一篇:崔元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