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任改錯出錯
王清任(1768—1831)是清朝富有革新精神的醫學家,他勇于進行人體解剖學實踐,大膽創新醫學理論,所著《醫林改錯》一書,如“清夜鳴鐘,喚醒了沉睡的醫界”。
祖國醫學是一座豐富的寶庫,但醫學上也存在著蒙昧主義,古典醫學著作被奉為完美無缺、至高無上的“圣經”,不能越雷池一步。誰若想做尸體解剖,便是大逆不道,在這種情況下,解剖學的發展難于上青天。
嘉慶二年(1797年),河北灤縣流行一種小兒傳染病,由于醫療條件太差,死亡率極高。窮苦人家做不起棺材,只能用草席裹著小孩尸體,埋在義冢上。由于掩里不深,很多尸體被野狗扒了出來,義冢上到處都是破腹露臟的尸體。
王清任冒著腥臭,一邊在義冢上觀察了十多天,大體看全了30多個尸體的內臟,他仔細觀察內臟和各器官的部位、構造,對照古代醫書上的記載,發現不少記載是錯誤的。他根據觀察到的內臟實際情況繪制了25幅圖,邊同古人畫錯的圖一起收入《醫林改錯》中,以作比較。
王清任雖然糾正了古人的一些錯誤,但他自己在觀察時也發生了錯誤,他還不了解由心血管所組成的血液循環機能,他甚至錯誤地認為,心和動脈是通氣的管道,他認為“心內無血”,周身氣管(即分布全身各處的淺層動脈)都是運行氣的,氣在動脈中運行,所以動脈就搏動,人體的運動、視覺、聽覺、等,者是由于氣作用的結果。
王清任之所以產生這樣的錯誤,是因為他沒有條件觀察活的人體,觀察的全是被狗撕咬爛的兒尸,由于動脈彈力大,把血液壓到了靜脈,造成了動脈無血的假象,王清任把這種假象誤認為真實情況,因而做出了錯誤的結論。
科學觀察不但要認真仔細,還要善于識別假象,在紛繁復雜的現象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發現規律性的東西。
上一篇:王淦昌失去中子的發明權
下一篇:王濬有功反遭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