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宗教文化·四大菩薩
文殊、普賢、觀音、地藏的總稱。文殊即文殊師利,梵文音譯,意譯為“妙德”、“妙吉祥”等。大乘經典注重宣揚他的大智,尊號大智文殊。說法顯靈的道場在山西五臺山。法像為手持寶劍、表示智慧銳利,多騎獅子,表示智慧威猛。普賢為梵文的意譯,亦稱“遍吉”。音譯“三羅多跋陀羅”。大乘經典注重宣傳他的大行,尊號為大行普賢。說法顯靈的道場在四川峨嵋山。法像多騎白象,表示愿行廣大,功德圓滿。觀音是梵文意譯,亦譯為“觀世音”、“觀自在”等。音譯“阿婆盧吉低舍婆羅”。大乘經典注意宣揚其大悲,尊號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說法顯靈的道場在浙江普陀山。法像為女相。據稱觀音可應機以種種化身救眾苦難。地藏為梵文意譯。音譯“乞叉底蘗婆”。大乘經典注重宣傳其“大愿”,尊號大愿地藏。顯靈說法的道場在安徽九華山。法像作比丘裝束,右手持錫杖,表示愛護眾生;左手持如意寶珠,表示欲滿足眾生之愿。此外還有以彌勒、文殊、觀音、普賢為“四大菩薩”的說法。彌勒為梵文音譯。意譯為慈氏。據傳彌勒出生于婆羅門家庭,后為佛弟子。先佛入滅,上生于兜率天內院,經四千歲(相當于人間五十六億七千萬年)當下生人間,于華林園龍華樹下成佛,廣傳佛法。中國佛教寺院中供奉的彌勒佛,法像為笑口常開大肚佛,實則是五代時法名契此的和尚,因常背一條布袋四處化緣,又稱布袋和尚。傳說為彌勒化身,后人塑像作為彌勒供奉。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嘉峪關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四行二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