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行反擊·陷入被動
1926年3月18日,蔣介石指使孫文主義學會分子,以黃埔軍校駐省辦事處的名義通過電話口頭傳達一道命令,詭稱蔣介石要海軍局代理局長李之龍(共產黨員)速調中山艦到黃埔候用。3月19日,中山艦開到黃埔。但蔣介石聲稱并無調令。蔣的爪牙大肆造謠說,共產黨要陰謀暴動,李之龍要造反,他同汪精衛、季山嘉勾結在一起,要把校長騙上中山艦送到俄國去。蔣介石則更加神秘地說,19日上午有人多次打電話追問他的行蹤。以此為借口,蔣介石擅自宣布廣州戒嚴,調動軍隊,派其親信陳肇英、王柏齡等分別行動,逮捕李之龍,占領中山艦和海軍局,包圍蘇聯顧問團住宅和省港罷工委員會,收繳蘇聯顧問團衛隊和省港罷工委員會糾察隊的槍械,還扣留黃埔軍校和國民革命軍第一軍中做黨代表和政治工作的共產黨員多人。事件發生后,周恩來立即趕到扣押共產黨員的廣州衛戍司令部,當面質問蔣介石,斥責他破壞國共合作,無理扣押共產黨員的行徑。毛澤東等主張進行反擊,認為對蔣介石要強硬,我們示弱,他就得寸進尺:我們強硬,他就縮回去。但這種意見并沒有被蘇聯顧問團和中共中央采納,反而采取了妥協退讓的方針。結果是以周恩來為首的共產黨員退出了第一軍,第一軍軍權被蔣介石奪取,三名蘇聯顧問被解聘回國,共產黨的力量受到打擊,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也因蔣介石擠壓被迫出國,而蔣介石則當上了軍事委員會主席。
中山艦事件是蔣介石篡奪軍權的反革命陰謀事件。對這一陰謀事件理應進行堅決有力的反擊,而且當時亦有反擊的力量和條件。由于蘇聯顧問和陳獨秀主張妥協退讓,而未予以反擊,結果使蔣介石順利地實現了篡奪軍權的陰謀,共產黨員被迫退出國民革命軍第一軍,出現不應出現的被動局面。應當反擊而進行堅決有力的反擊,就會處于主動地位;反之,應當進行反擊而不予反擊,必然陷入被動局面。
上一篇:未能兌現的許諾
下一篇:未足笑傲江湖的江湖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