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能兌現的許諾
1962年美國總統約翰遜宣布,美國生活在“貧窮線”以下的居民有3500萬人,約占美國總人口的21%,他表示要為消滅貧窮現象而努力。不過,時隔20年,美國雖然換了幾屆總統,約翰遜總統所做的許諾并未能兌現。
美國既是當今世界上生產力最發達、最富有的國家,又屬非北歐福利國家型的資本主義國家,所以美國的一部分勞動人民的生活貧窮問題,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具有典型的意義。
美國現在一般仍沿用社會學家W·L·互納和P·S·蘭特于1941年所提出的社會階層劃分法,把全社會劃分為6個階層,即:上等社會階層的上層和下層,中等社會階層的上層和下層,下等社會階層的上層和下層。
上等社會階層的上層,是“特權統治”,門第顯赫,家財巨萬,世代相傳,如肯尼迪世家即屬此階層。上等社會階層的下層,有高貴的職業和豪華的住宅,論家財不亞于上層,唯獨沒有顯赫的門第。這兩者合起來約占美國總人口的3%。
中等社會階層的上層,包括律師、醫生、高級官吏和有成就的實業家以及社會領袖。這個階層收入優厚,并在郊外擁有舒適的別墅,其人數約占美國總人口的15%。中等社會階層的下層,包括熟練工人,白領工人和一般公務員,收入一般,擁有較為寬綽的住宅,其人數約占美國總人口的30%。
下等社會階層的上層,為半熟練工人,收入不多,但能維持一般的生活水平,并擁有雖不寬綽但較為舒適的住房。其人數均占美國總人口的32%。下等社會階層的下層,為半熟練工人和不熟練工人,收入微薄,生活貧困,很多人住在貧民窟。他們經常領取救濟和補助,其人數約占美國總人口的20%。
人們通常所說的生活在“貧窮線”以下的階層就是指上述的下等社會階層和下層而言的。
1983年,根據美國政府公布的官方統計,生活在“貧窮線”(4口之家,年收入為10,178美元)以下的居民有3530萬人(比1982年增加0.2%),占美國總人口的15.2%。分種族來看,情況有很大的差異:生活在“貧窮線”以下的白人,占白人總人口的12.1%,拉美血統的人的這一比率為28.4%,黑人的這一比率高達35.7%。
據美國的一家非營利研究機構—城市研究所于1984年8月15日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說,占美國居民20%的“貧窮家庭”的實際收入(納稅后扣除物價上漲因素),1980年為6.913美元,1984年減少到6.391美元,大約減少了8%。
上述情況表明,盡管官方統計和民間統計有若干出入,但是美國社會中在戰后的幾十年來一直有15%—20%左右的勞動人民生活在“貧窮線”以下都是確鑿無疑的事實。而且確實有很多人住在既沒有自來水又沒有電燈的貧民窟,小轎車、電視機、電冰箱、吸塵器等等現代化的家庭用品固然跟他們無緣,就是兒童最起碼的營養和上學機會也難以得到完全的保證。
勞動人民的貧窮程度,在經濟景氣衰退時期,往往因失業和臨時解雇增加而更趨嚴重。
不錯,美國的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制度雖說不如北歐福利國家和法國,西德那樣包羅萬象,但也堪稱完備。不僅生活在“貧窮線”以下的家庭,就是收入比“貧窮線”還高25%的家庭都可以領到補貼,失業人員可以領到廉價或者免費的食物卡,學校供給孩子們一頓午餐,等等。然而,在通貨膨脹嚴重的年代,補貼趕不上物價上漲的步伐,杯水車薪,無濟于事,貧窮家庭很難享受到與當代一般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生活。
美國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有的人擁有巨大的財富,過著奢侈的生活。但是,一部分勞動人民還仍然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這個事實告誡人們:貧者愈貧,富者愈富,這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也是約翰遜總統宣布的許諾未能兌現的根本原因。
上一篇:未完成的瑪丹別墅
下一篇:未行反擊·陷入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