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晉文化·舊石器時代的山西文化·峙峪文化與下川文化
山西地區的舊石器晚期文化遺址和地點,迄今已發現近九十處,內涵相當豐富。而且,石器的類型更加多樣,制造工藝更加進步,更加趨于細小化,大大發展了華北舊石器文化的“小石器傳統”,并進一步形成了典型的細石器文化。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峙峪文化和下川文化。
(1) 峙峪文化與下川文化的歷史風貌
峙峪文化遺址位于桑干河發源地——黑駝山東麓、今朔州市城區西北的峙峪村一帶,距今約近三萬年。峙峪文化的顯著特點是:其一,繼承發揚了北京人文化、許家窯文化的“小石器傳統”,也是以器型多樣、制作精致的細小石器而聞名于世,但工藝水平有了明顯的進步。如使用間接打擊法就是他們的一項發明,這樣可以產生各種形狀較小、較完整的石片,以便加工成各類小型石器。峙峪文化的小石器也以刮削器、尖狀器、雕刻器為數較多,通常修制規整,形制復雜,如刮削器有園頭、盤狀、雙邊刃、單邊刃等多種類型。這對于提高狩獵水平、發展狩獵事業具有重大意義。其二,峙峪文化的小石器,除了許家窯文化中所見到的以上類型外,最引人注目的還是他們制作的石鏃,斧形小石刀和扁圓形鉆孔裝飾品等具有高度工藝水平的精美器物。 石鏃是利用非常簿的小石片加工而成,尖端鋒利規整,底端帶有短短的鏃桯,可以梆在木棍上組成箭,表明峙峪人已經掌握了弓箭,狩獵技術也得到長足的發展。斧形小石刀是用半透明的水晶石制成,小巧美觀,外形似斧,刀背有凸出部分,可以安裝木柄或骨柄使用,是當時很進步的一種復合工具,也是以往未曾發現過的我國最古老的玉器制品之一。鉆孔裝飾品是以石墨為原料,經過磨制鉆孔而成,說明峙峪人已經掌握了對石器進行磨制和鉆孔的技術。以上這些,反映了峙峪文化的石器工藝水平已達到相當的高度??傊庞幕募毿∈魇侨A北舊石器文化“小石器傳統”的最重要環節之一,故被考古學家命名為“周口店第一地點——峙峪系”,它是華北典型細石器文化的先驅。
下川文化遺址是目前所知山西地區最后一處有代表性的舊石器晚期文化遺址,也是華北典型細石器文化的代表遺址,距今兩萬年左右。它是一個分布范圍廣闊的古文化遺址群,地跨中條山東麓垣曲、沁水、陽城三縣,縱橫二三十公里,其中,位于中條山主峰——歷山山腰的沁水縣下川盆地文化遺存比較豐富,地層保存比較完好,具有代表意義,故稱下川文化或下川遺址。下川文化的總的特點是既有粗大石器,又有細小石器,有點類似于丁村文化,但細小石器是它的主體。一方面,它繼承發展了丁村文化、許家窯文化、峙峪文化的細小石器傳統,制作技術又有了相當大的進步。如用作弓箭的石鏃,數量比峙峪的更多,也更加細密精致,分園底和尖底兩種,尖端犀利,兩邊出刃,底端很薄,是一種殺傷力更大的狩獵工具。此外,還有可以安上木柄作槍頭(標槍)使用的扁底三棱尖狀器,可以鑲在木柄或骨柄上用來開剝野獸膛肚的三角形琢背小刀,以及帶短把的石鋸等等,都是工藝水平相當高的新型復合工具或鑲嵌工具,在當時有很大的進步意義。這些充分說明,下川文化的細小石器,“代表了舊石器時代石器制作技術的最高水平”,它的出現,標志著“華北地區的細石器工藝已經成熟”,“并為新石器時代的到來準備了條件?!?山西考古所《山西考古四十年》)正是這樣,考古學家把下川文化稱作華北地區典型細石器文化的代表。另一方面,下川文化中也還有一定比例的粗大石器。除了在西侯度、匼河、丁村文化中通常見到的刮削器、砍斫器、尖狀器等大型采集工具外,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們發明了研磨谷物籽粒的石磨盤、石磨錘以及收割植物的帶鋸齒石鐮刀等器物。這表明,下川人對于植物籽粒的采集、儲藏和加工已經有了初步成熟的經驗,甚至還可能嘗試著播種、收割植物的籽粒。顯然,這是我國古人類由原始采集業經濟向原始農業經濟過渡的先兆。從這方面看,下川文化的出現,也已經預示著新石器時代即將來臨了。
(2) 峙峪人和下川人所處的自然環境及其生活狀況
總的來說,峙峪人和下川人生活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氣候非常干冷,自然環境比較惡劣,給人類生活帶來巨大的困難。“但是這個時候的人類,已經相當地發展了,有能力克服自然環境的困難。在艱苦的環境中生活,更鍛煉了人類,使人類更堅強,文化進步更快?!?裴文中《中國原始人類的生活環境》)這一點,可以從峙峪文化和下川文化中得到有力的證實。當時,峙峪人生活的晉北地區,年平均氣溫比現在低得多,冬夏季溫差相當大,估計夏季比較溫涼,冬季則十分寒冷,很不利于動植物成長。峙峪人居住在黑駝山東麓、桑干河上游的遼闊草原地帶,他們克服了氣候惡劣、動植物減少的巨大困難,把原始狩獵業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從他們制作的各種小巧精致的細小石器工具看,當時的狩獵技術又有了長足的進步。最能說明問題的是他們已經掌握了制造和使用弓箭的技術。“弓箭對于蒙昧時代,正如鐵劍對于野蠻時代和火箭對于文明時代一樣,乃是決定性的武器。”(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弓箭是一種射程遠、精確度高、殺傷力強的狩獵工具,既能避免人與野獸對面相搏的辛勞和危險,又能大大提高狩獵的效率,可以說是狩獵技術上的一場革命,使得峙峪人能夠在比較惡劣的環境中生存、繁衍,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峙峪人的狩獵對象是各類草原動物,最主要的是野馬和野驢,如已發現的五千余枚動物牙齒化石中,至少代表著一百二十匹野馬和八十八匹野驢,說明在當時惡劣的自然環境下,他們比較更多地掌握了野馬、野驢這類動物的生活規律,因而自覺地把狩獵對象朝向專門化發展,這也進一步反映出他們勞動技能的改進和狩獵水平的提高。
生活在晉南地區的下川人,同樣面臨著比較惡劣的自然環境。當時,這里的氣候異常干燥寒冷,年平均氣溫可能比現在要低十度。冬季植物性食物大量減少,嚴重威脅到他們的生存。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一方面不能不改變以采集業為主的傳統生活方式,而更加注重狩獵活動。所以,他們的生產工具主要是用作狩獵的細小石器。從他們制造的數量更多、殺傷力更大的弓箭和工藝水平更高的新型復合工具來看,下川人的狩獵技術有了更大的進步,狩獵業經濟也有了更大的發展。但是,另一方面,面對動植物大量減少、食品嚴重不足的困境,下川人還必須謀求擴大生活來源。所以,他們也不放棄晉南地區傳統的粗大石器工具和采集業經濟,并利用下川盆地及其周圍地勢開闊平坦的有利條件,嘗試栽培、收割植物,對植物籽粒進行儲藏和加工,由此而一步步向著原始農業經濟過渡。如他們發明的石磨盤、石磨錘和帶鋸齒的石鐮刀等,便是萌芽狀態的原始農業生產工具??傊?,下川人創造的燦爛文化說明,舊的石器時代即將過去,新的石器時代即將來臨了。
上一篇:嶺南文化·嶺南與嶺南文化·嶺南概貌
下一篇:齊魯文化·禮樂之邦·崇德重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