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養虎遺患
唐朝在玄宗的開元(713—741)時期,達到了繁榮富強的頂點,在這期間,他留心政治,任用賢能,宰相姚崇、宋璟、張九齡皆為頗負盛名的政治家,形成了“開元之治”的全盛時期。到了天寶(742—755)年間,玄宗志得意滿,重用奸相李林甫、楊國忠,他不理朝政,縱情聲色。甚至將其子壽王李瑁的妃子楊氏偷偷接進宮中,冊封為貴妃,當時玄宗六十一歲,貴妃二十七歲,由于貴妃美貌絕世無雙,于是“三千寵愛在一身”,出現了“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這種怪現狀。
玄宗自認為天下太平,無復可憂,因此荒淫怠政,綱紀大亂。安祿山卻認為天下可取,暗中作叛亂的準備,表現上則百般討好玄宗,因此他受到了特殊的恩寵。張九齡認為他狼子野心,必然作亂,曾二次請斬安祿山以絕后患,皆為玄宗拒絕,后來,安祿山反狀已經昭然若揭,有言其反者,玄宗必大怒,縛送與安祿山。安祿山已經在范陽(今北京城西南)發動叛亂,揮兵南下,玄宗依然認為是與安祿山有矛盾的人造謠生事,還不相信。由于沒有任何準備,叛軍所過州縣,望風瓦解,到處燒殺搶劫,僅在長安殺害公主、王妃、皇孫共一百余人,并剖腹取心,凡不表示屈服的王侯將相,跟隨玄宗入蜀的官吏們、留在長安的子孫兄弟,那怕是嬰兒,皆遭殺害。叛軍還在長安大索三日,居民財物被搶劫一空,廣大淪陷地區人民的遭遇,正如杜甫在《北征》一詩中所寫:“所遇多被傷,呻吟更流血”,其痛苦也就不難想象了。
唐玄宗只好狼狽而逃,在入蜀途中,行至馬嵬驛(陜西興平西),士兵殺了楊國忠之后,軍隊依然聚而不散,玄宗派高力士問其緣故,回答是貴妃尚在,玄宗不得已,只好派人將楊貴妃縊死于佛堂,其余楊氏姊妹與親族也都被殺。玄宗入蜀后,追悔沒有聽從張九齡之言,除掉安祿山,但為時已晚,他皇帝的寶座,也被其子肅宗李亨取代。
安史之亂延續了八年(755—763),涉及整個北方,它瓦解了唐朝的經濟,極大地削弱了中央政權的力量。這場叛亂雖然結束了,卻又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安史之亂既是唐王朝由盛至衰的轉折點,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由前期向后期演變的轉折點,造成了這樣嚴重的后果,唐玄宗難辭其咎。
唐玄宗自認為天下太平,無復可憂,荒淫誤國,不思后患,終于導致叛亂的發生。樂極生悲,物極必反,凡事皆有限度,超過一定的限度,必然向相反的方向變化。
勵精圖治的君王必定重用賢能;昏憤腐化之主一定與奸佞沆瀣一氣。
“天下雖安,忘戰必危”。這一古訓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上一篇:唐才常功敗垂成慷慨就義
下一篇:唐玄宗縱容安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