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舞蹈的先驅——弗·德爾薩特
歐美近代舞蹈的先驅者是弗朗索瓦·德爾薩特。他獨自創造了近代舞蹈體系。伊莎多拉·鄧肯則是這一體系的開路先鋒。
德爾薩特1811年生于法國薩爾特省的一個鄉村醫生家庭。六歲時,父母先后去世。只留下他一個無依無靠,殘存度日。起初撿破爛維持生活,隨后在一家鋪當小伙計,接著成了一位陶瓷器畫家的小學徒。后來被意大利作曲家班比尼神父發現,把他送進了音樂學院。畢業后演出喜歌劇和活報劇之類的作品,因嗓子受到損傷,德爾薩特放棄了舞臺生活。
德爾薩特撰寫了一部《聲樂文獻集》,系統地研究和闡述了他所見到的各種手勢以及這些手勢與內心活動的相互關系,進而發現人的任何內心活動都是與其身體的某種外形動作或某種動作的欲望密切相關的。由此便可以推出另外一個結論。即:內在感情的強烈程度決定著手勢和動作的激烈程度。這把金鑰匙,一下子便打開了近代舞蹈的大門,與學院派舞蹈之間豎起了一塊界石——至少在基本原則方面如此。學院派舞蹈只是極度地追求形美、外表美。主觀地編撰起來的一系列動作與舞者的內心活動沒有絲毫的直接聯系。
德爾薩特的理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藝術家、演員和歌唱家紛紛前來求教。對于他邊唱邊做出各種示范動作佩服得五體投地,以至發展到了崇拜偶象的地步。
從此,德爾薩特便立即將他的理論成果用于舞蹈領域。他認為:只有將人體的各個部位全都調動起來,才能有利于表演。特別是軀干部分,尤為重要。后來,幾乎所有的近代舞蹈工作者,都把這條原則作為編撰各種動作的原動力和出發點。表演是通過肌肉的收縮和舒展來完成的。因此,“緊張”與“松弛”這兩詞便成為后來格雷厄姆表演法的基石。身體舒展與完成一項工作后的愉快心情有密切關系;反之,絕望,沮喪和精疲力竭等內心活動又往往是通過身體倦縮成一團表現出來的。因此,舞蹈演員運用這樣一些姿勢,便可以更好地表現角色的內在感情:每一種感情都有其相對應的特定的體態。手勢加強了特定體態的表現力:同時,體態又有助于手勢的表達。
遺憾的是,德爾薩特對自己創立的體系僅僅作了一些言傳心授的工作。至于整個體系,是由他的得意門生吉羅德概括成文的。題為《表情與手勢》、副標題是《弗朗索瓦·德爾薩特體系的實踐法則》。
1870年,美國舞蹈演員麥凱伊通過作報告和寫文章宣傳他老師的理論和方法,并籌劃創建一所著名的戲劇研究院,聘請德爾薩特擔任院長。不幸的是,這位先驅者于1871年與世長辭了。
上一篇:狹隘的藝徒教育
下一篇:瑕瑜互見的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