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巴蜀雨·長江三峽之旅·秋風亭·“豪杰何心后世名”
秋風亭在巴東縣城。巴東舊名峽谷縣,古屬夔子國,秦始屬巫山縣;梁武帝時單獨置縣,名歸鄉、樂鄉;隋開皇十八年(598)改名巴東至今。巴東在巫峽與西陵峽之間“香溪寬谷中”。城據江南岸,為一整體濱江大街。所有建筑底層懸空,高柱擎舉,人謂之“吊樓”。正東背依大山,居高臨江,別具風情。
秋風亭原為宋代名相寇準所建,亭高20余米,背倚金字山,面朝長江水,亭內外四根二人合圍的紅柱撐起雙層飛檐閣亭,飛檐四翅角上雄踞的金龍造型生動,栩栩如生。亭頂琉璃瓦色彩斑斕,熠熠生輝,為游覽觀景佳處。
相傳寇準在巴東任職期間,努力減賦勸農,使有名的貧脊山區出現了“無曠土、無游民”的興旺景象。他還帶頭美化環境,親植柏樹,并修了白云亭和秋風亭。勤政之余,他常到秋風亭賞景賦詩,寫下了百余首詩歌,編為《巴東集》,流傳民間。后寇準升任宰相,秋風亭便成為人們追念其德政之地,吸引了歷代不少名人學士。陸游于孝宗乾道六年(1170)十月赴職夔州(今奉節縣)通判,路過巴東,登秋風亭,在寇準遺像前留下了“豪杰何心后世名,材高瑜事即崢嶸;巴東詩句澶洲策,信手拈來盡可驚”的詩句。其中“巴東詩句”指寇準在巴東寫下的“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等詩句;“澶洲策”則指景德元年冬,寇準在澶洲大敗契丹的策略。詩中表達了對寇準深深的仰慕,同時也抒發了自己空懷愛國之心而不能一展抱負的情感。
以后,秋風亭雖經明、清多次修葺,仍保持了宋代風格,一直為三峽勝景中著名的古跡。
巴東縣城附近的江邊,曾有寇準修的“叱神廟”。廟側有叱溪。寇準赴任將抵巴東時,船被卷入漩渦,有一神挽舟出險,自言“黃魔神”,對著寇準咂巴兩下嘴辭去。后人便有了“叱神接風”的掌故。為謝恩,寇準修了此廟。
叱溪也稱赤溪。溪北不遠有老龍洞,住著護峽老龍王。龍王因獲罪玉皇娘娘,被張天師貶職為仆。新都舉子楊升庵中狀元拜天師時,代為求赦。后來楊升庵乘船過三峽,為老龍洞題詞“護峽佑民”。據說每到楊升庵題字的鐘點,洞中都有紅潮涌出,經赤溪入江,至今不斷。
古時候,巴東縣城本在江北,后來年年造屋,耕地日少,寇準來后決定遷縣衙到南岸金字山下。富豪們說:“自古衙門八字朝南開,搬過去一開門不就要撞大山嗎?”寇準哈哈大笑:“我就造個八字朝北開的衙門!”
遷過江后,城隍爺嫌他的廟不氣派,甩手不干了。山妖乘機作怪。寇準索性拆了城隍廟,用朱筆在金字山上畫了許多圓圈,連成一道鎖鏈,鎖住了山妖。至今,金字山上還有許多鏈形巖紋,當地人稱之為“朱筆鎖山”。
上一篇:蒙蒙巴蜀雨·成都之旅·罨畫池·“西州勝處”放翁宦游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湘西之旅·桃花源·“都是名山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