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圖測繪的興衰
中國的制圖學,歷史悠久,淵源流長,形成了自己的良好傳統和風格。古代中國地圖測繪已達世界先進水平,“正當希臘的科學制圖學在歐洲已被人們忘得一干二凈的時候,這門科學卻開始以不同的形式在中國成長起來”(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更早的不說,最早見于文獻的地圖,大概是《尚書·洛誥》中記述的洛邑地圖。荊柯獻圖刺秦王,為后人傳為佳話。蕭何收下秦代圖籍,為建漢業立了頭功,被委任為相國。長沙馬王堆出土的三幅西漢初期地圖,已達相當高的精度。西晉裴秀,真可稱為“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他總結了六項制圖原則,開創了中國制圖學的體系,提出了與希臘經緯坐標系統制圖法不同的網絡制圖法。唐代宰相賈耽繪制的《隴右山南圖》與《海內華夷圖》等。不僅相當精確,而且朱墨分異,古今殊文。開創后代套色底圖的先驅。西安碑林留下的《禹跡圖》和《華夷圖》,雖非原作,但可見一斑,給人啟迪。僧一行測得子午線一度長122.8公里與現代測量值111.1公里相比,雖有誤差,也很難能可貴。這是人類第一次大規模的大地測量,是世界上最早實測子午線數據。宋代沈括繪制的《守令圖》20幅,已是一本地圖集。元代朱思本耗10年之力,繪制了《輿地圖》……如此種種,不再列舉。足以說明中國古代制圖學已達世界較高水準。可惜的的,這些原作幾乎均已佚失。
明末清初,中國制圖學進入近代時期。此后,中國制圖學發展緩慢,逐漸落后。值得慶幸的是康熙、乾隆時期,對測繪制圖工作比較重視,組織大規模的大地三角測量,當時尚屬世界前列。編繪《皇輿全圖》和《乾隆內府輿圖》,都相當精確。但此圖作為密件藏之內宮,束之高閣,不能發揮應有作用。必須提出的是康熙聘請外國傳教士,如利瑪竇、白晉、雷孝思、杜美德等,參加地圖測繪工作。他們把西方先進測繪技術和地理知識傳到中國。尤其是利瑪竇,他可算作是真正把西方地理學知識傳入中國的第一人。他繪制的世界地圖是中國地圖史上第一幅吸收歐洲先進地理知識和成果的較為完整的世界地圖。揭開了中國近代制圖學的序幕,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進入現代時期,中國制圖學在科技水平和應用實踐等方面,都與西方拉開了差距。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制圖學相當先進,但是未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明清以后慢慢落后。為何如此,值得反思。首先,盡管封建統治者把地圖作為王權象征,個別君主也重視倡導。但,總的看,他們的一切是著眼于爭權稱帝,并不真正重視制圖科學。其次,沒有體制保證,古代地圖精品不少,但原作幾乎皆已失傳,存者寥寥。第三,受頑固的傳統保守勢力影響,忽視科學制圖方法的應用。古代制圖均不繪經緯線,甚至忽視比例尺。利瑪竇來華,才把西方地圖投影法及經緯網傳入中國。第四,不重視人才培養,真正懂得地圖測繪的人太少。而且往往把地圖繪制工作,交給畫院的畫工去作。其它政治、經濟方面的原因更是令人遺憾。這段反思值得記取。
上一篇:中國唱片史上的幾次災難
下一篇:中國女壘四遭暗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