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樂論的偏頗
春秋戰國,隨著社會文化的變遷,學術思想的活躍,音樂美學理論得到很大的發展。以懦、道、墨為代表的眾多流派都就音樂問題發表過不同意見。他們的論述涉及到音樂的許多方面,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可惜的是,他們各派的樂論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某些疏漏或偏頗,不要說墨家以小生產者狹隘的功利觀點看待音樂,得出了“非樂”的不正確結論,就是對中國音樂發生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的懦、道兩空樂論,也還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
孔子作為懦家的創始人,崇尚“先王之道”,主張“為政以德”,特別重視禮、樂的政治作用。雖然他有關音樂的論述只有片言只語的記載,卻也能反映出他充分肯定音樂對于建立正常秩序,改造社會風氣的作用。孔子承認音樂有思想性和藝術性,在音樂審美上他首次區分了藝術作品的內容與形式,要求“善”和“美”的統一,提出了“盡善盡美”的音樂評判標準。孔子重視音樂教育,在他為弟子開設的“六藝”課程中,“樂”被排在第二位。
但是,孔子的音樂思想具有保守傾向和復古主義的色彩。雖然他承認音樂可以反映人們的痛苦和歡樂,但在感情上必須受到節制,不能超越中庸之道的倫理規范。因此他贊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雅樂,不喜歡熱情奔放或具有反抗精神的民間俗樂“鄭衛之音。”他的“鄭聲淫”、“惡鄭聲之亂雅也”的言談完全是封建統治階級的政治偏見,開了后世全盤否定民間音樂的先河。至于孔子以后的懦家代表人物們也多是強調禮樂教育的重要性,在崇雅貶俗等方面,更沒能脫離孔子的窩臼。此外,懦家的禮樂思想在對美與善的論證中,往往過份絕對地強調善,過份強調樂對禮的從屬關系,因此不免會導致對音樂藝術自身規律的抹殺和忽視。
與懦家相比,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學派所提出的“大音希聲”、“無言而心悅”的主張,在肯定音樂審美中對音聲從感性體驗上給予把握的同時,于審美中追求精神是更深一層的內心體驗。老子看到當時的貴族統治者溺于聲色娛樂之中,追求感官上的滿足,于是報以強烈的反感和否定態度是可以理解的。但他從感性體驗上完全排斥“五音”,卻也走向了虛無主義的極端。老子之后的莊子,把音樂分“天籟”、“地籟”和“人籟”三類,而只有“天籟”才無所依持,完全是自發的,是一種自然、神化的音樂。莊子在音樂審美上提倡自然天成,反對人工雕琢,有其崇尚自然、樸素的一面,但他排斥音樂審美中的感性體驗,否定人的主觀作用,把音樂看得神秘莫測,卻也有其消極的影響。
上一篇:先攻城市的教訓
下一篇:先驅者的淪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