瘞鶴銘的落水
被宋代大書法家黃庭堅崇為“大字無過瘞鶴銘”的瘞鶴銘刻石,是書法史上歷來被公認的珍品。宋代曹士冕《法帖譜系》說:“焦山《瘞鶴銘》筆法為書家冠冕”。清王澍《虛舟題跋》謂:“其書法雖已剝蝕,然蕭疏淡遠,固是神仙之跡。”韓熙載《藝概》稱:“《瘞鶴銘》剝蝕已甚,然存字雖少,其舉止歷落,氣體宏逸,令人味之不盡。”然而,這樣一件書法瑰寶,現僅存五塊碎石,存字三十余個。據有關資料記載,此刻石書法為南朝梁陶弘景所書。無年月,楷書。一說為晉王羲之所書。可見其書被人推崇至極。據宋黃長睿考證,此石為梁天監十三年(公元514年)原刻在江蘇鎮江焦山西麓石壁之上,宋時被雷擊,崩落于長江之中。清康熙52年(公元1713年)由陳鵬年募工移置山上,后砌入定慧寺石壁間。殘石現存鎮江寶墨軒碑廊大院的碑亭中。盡管人們這樣的搶救,但《瘞鶴銘》原石有多大,書字多少,全石的書法畫貌如何以及真正的書者為何人均無查考了。
上一篇:疑忌逼走良將
下一篇:罌粟帶給人類的福音與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