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雅之爭”的啟示
清代中葉,以梆子腔、板腔體為代表的戲曲被稱為“花部亂彈”;以早在明代就一直盛行的昆曲為代表的曲牌體被稱為“雅部”。昆曲、雅部自明代以來一直為帝王士大夫文人雅士所欣賞和寵愛,清中葉梆子腔驟然興起且流行到中國各省,成為市井平民乃至各階層人士的時尚,但是清廷極力頑強地禁止花部,扶植昆雅。視昆曲為“正音”,而當時如焦循等人都認為花部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擁有大量觀眾。觀眾也是熱衷梆子腔,一聽到昆曲就哄然散去了。清政府則發布禁令,禁止演出梆子腔,嗣后除昆弋兩腔仍照舊準其演唱,其外亂彈、梆子、茲索、秦腔等戲,概不準再行唱演,所有京城地方,著交和珅嚴查飭禁,并著傳諭江蘇、安徽巡撫,蘇州織造,兩淮鹽政,一體嚴行查禁,并將禁令刻于蘇州老郎廟石碑上——這是戲曲事務總管機構。同時還驅逐了轟動北京劇壇的著名花部演員魏長生,除昆、弋兩腔仍聽其演唱外,其秦腔戲班,交步軍統領五城出示禁止。本班戲子,全部改唱昆弋,不愿的自謀生路,怙惡不遵的演員交當地衙門查拿懲治,遞解回籍。同時還設局改戲、審定音律,編撰宮廷大戲,查禁刪改劇目,企圖用這些維護昆曲藝術的統治地位,遏止新興劇種的傳播擴散。但清中葉后昆曲衰微了,代之而起的花部遍布全國盛行北京,最后終于被統治階層認可乃至重新迎入宮廷,變成今天的京劇。
花雅爭勝、統治者甚至不惜動用法律和行政命令來橫加干涉,而最終花部終于勝利,這一歷史事實的意義已不僅限于我們對戲曲藝術歷史的重新認識,也使主管文藝的文化機構和官員們由此而將悟出:文藝規律是不可人為逆轉的,當制定文藝政策時應順應這一規律,新的藝術形式總要并終將代替舊的藝術形式。
上一篇:“航空明星”的隕落
下一篇:“詩圣”來源于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