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養(yǎng)天下為己任,以“漢奸”之名而被誣
劉鶚在他的《老殘游記·序》里,有這樣一段話:“吾人生今之時,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國之感情,有社會之感情,有種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洪都百煉生所以有老殘游記之作也”。考察他的《老殘游記》也可以看出,雖然他對當時清王朝的腐敗統(tǒng)治有些不滿,然而作品中卻處處流露著一種力挽狂瀾、企圖補天的雄心,他想通過改革和變法,來改變中國的貧弱境地,使中國重新成為一個文明昌盛的國家。
他早年曾經(jīng)主張用“束水攻沙”的方法來治理黃河,以解除黃河兩岸人民的疾苦。但他的這種方法未被采納。后來,他在英國開辦的商福公司中任華人經(jīng)理,主張興辦實業(yè),富國強民,在籌采山西礦產(chǎn)時,提出了“國無素蓄,不如任歐人開,我嚴定其制,令三十年而全礦歸我。如是,則彼利在一時 ,而我之利在百世矣”的主張,這種主張是有其進步意義的,但由于劉鶚在擔任經(jīng)理的前后,生活豪華,揮金如土,便有人指責他接受了外商的賄賂和收買,因而被目為“漢奸”。而其實,在處理山西礦產(chǎn)時,劉鶚為了維護國民權(quán)益,三次要求修改協(xié)議,而最終惹怒外商而被解聘。英商從劉鶚這沒有得到的利益,后來通過賄賂從總理衙門得到了部分的讓步。只是劉鶚被誤扣的“漢奸”帽子一直沒有摘掉。
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占北京,由于交通梗阻,糧運斷絕,京津一帶發(fā)生嚴重饑荒,“走則無資,留則無食”。劉鶚聽說這種情況.遂自告奮勇,主動捐湊銀兩,組成救濟會,并冒著生命危險化裝進入北京。當時俄軍占領了清政府的國家糧倉,他們不吃米,準備燒掉,劉鶚遂以賤價從俄軍手中把米買出,然后再平糶賣給老百姓,解決了北京居民的糧荒問題。然而,這樣一樁救濟百姓的義舉,到了清政府那里,又成了定劉鶚“漢奸”之名的有力“證據(jù)”。以至后來把他發(fā)配至新疆迪化(今烏魯木齊),并在到達貶所的第二年便過早的謝世了。
考察劉鶚的作品和為人,雖然他在思想上有所局限,如反對農(nóng)民起義、農(nóng)民革命,維護清政府的統(tǒng)治等等。然而他“以養(yǎng)天下為己任”的一番愛國之心,卻還是不容懷疑的,而他最終以“漢奸”之名而被發(fā)配,以至過早的死亡的悲劇,卻值得我們深思。
上一篇:以“撫”為要的后患
下一篇:以多敗少罪在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