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遭戰(zhàn)敗,千年不敢過海
日本從大化改新以后,國力增強,封建統(tǒng)治者不滿足于統(tǒng)治島國的現(xiàn)狀,便積極謀劃向外擴張。由于唐朝正處鼎盛時期,自知無力爭奪,便把矛頭指向朝鮮半島。當時的朝鮮半島正是三國時代,互相斗爭,力圖完成統(tǒng)一。日本借機向朝鮮半島擴張勢力,插手三國的斗爭。663年,日本派兵攻打新羅,受到新羅和唐朝聯(lián)軍的反擊,遭到失敗。
事情是從660年開始的。當時,朝鮮半島東部的新羅國,受到西南部的百濟國的進攻,便向中國唐朝求援。唐朝派大將蘇定方率10萬水陸大軍渡過渤海,進攻百濟,以解新羅之圍。大軍到日,百濟被平定,唐朝軍隊占領百濟城。隨后蘇定方撤兵回國,留劉仁軌率兵駐守新羅。日本以為新羅不堪一擊,唐朝主力已經(jīng)撤走,正是攻占朝鮮半島的有利時機。于是在663年8月,日本以援助百濟為名,舉傾國精銳27000人進攻新羅。唐朝守將劉仁軌得知情況后,即率所部水軍向朝鮮半島西南部的白江口進發(fā),并與日本水軍遭遇,雙方發(fā)生激烈戰(zhàn)斗。日本兵與唐朝水軍四次交戰(zhàn),結果四戰(zhàn)四敗,400多艘戰(zhàn)船被燒毀,幾乎全軍覆沒。據(jù)《舊唐書·劉仁軌傳》記載,戰(zhàn)斗中“煙焰漲天,海水皆赤”。可見戰(zhàn)斗的殘酷性。日本不僅沒能達到“援助”百濟的目的,反而遭致失敗。百濟也徹底滅亡。百濟王逃走,兩個王子率余眾和日軍殘部投降。這次戰(zhàn)役使日本受到沉重打擊,不得不放棄向外擴張的妄想。此后900多年,日本沒能進犯朝鮮半島。
上一篇:一起“無形政府”的劫掠
下一篇:一部與《水滸傳》唱反調的怪書——《蕩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