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生》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道生》人物故事小傳
道生(公元355—434年),又稱竺道生。東晉、南北朝時的涅槃經學者。鉅鹿(河北平鄉)人,寓居彭城(江蘇銅城)。俗姓魏,師事竺法汰(一說法大),故改姓竺。15歲即登講壇,雖宿學名士莫能抗敵。20歲受具足戒,講演之聲譽遍及天下。初住建業龍光寺,后入廬山幽棲七年,師事慧遠,博研經論。復至長安受鳩摩羅什之教,時稱羅什門下四杰之一。義熙五年(公元409年)歸返建業,主張“闡提成佛”、“頓悟成佛”說,教界為之嘩然,其他的涅槃學者亦排斥之,遂再度棲隱廬山。直至曇無讖譯出《大般涅槃經》流傳,眾人始嘆其之卓識。著有《二諦論》、《佛性當有論》、《法身無色論》、《佛無凈土論》、《應有緣論》、《辯佛性義》、《法華經義疏》等,又提倡四種法輪說,予后世的影響極大。
劉宋元嘉十一年(公元434年)入寂,世壽八十,葬于廬山。
[正 史]
宋世名僧有道生道人,彭城①人,父為廣戚令。道生為沙門法大②弟子,幼而聰悟。年十五便能講經,及長有異解,立頓悟義③,時人推服。元嘉十一年,卒于廬山,沙門慧琳為之誄。④
《南史·夷貊列傳·上》卷七八
[注 釋]
①彭城:今江蘇銅城。廣戚:今江蘇省沛縣。②法大:僧名。《高僧傳》中作“法汰”。③頓悟義:即頓悟成佛說,主張“悟時即法性至理一體;一悟一切悟,而無階級次第之分”。道生首倡,引起佛教界長期的激烈論爭。④元嘉:元嘉十一年:公元434年。誄(lei):敘述死者生前事跡,表示哀悼的文章。
〔相關史料〕
竺道生,本姓魏,鉅鹿①人,寓居彭城。家世仕族,父為廣戚令,鄉里稱為善人。生幼而穎悟,聰哲若神,其父知非凡器,愛而異之。后值沙門竺法汰,遂改俗歸依,伏膺受業。②既踐法門,俊思奇拔,研味句義,好自開解。故年在志學,便登講座,吐納問辨,辭清珠玉。雖宿望學僧,當世名士,皆慮挫詞窮,莫敢酬抗。
年至具戒,器鑒日深。性度機警,神氣清穆。初入廬山,幽棲七年,以求其志。常以入道之要,慧解為本。故鉆仰群經,斟酌雜論,萬里隨法,不憚疲苦。后與慧睿、慧嚴同游長安,從什公受業。③關中僧眾,咸謂神悟。后還都,止青園寺。寺是晉恭思皇后褚氏所立,本種青處,因以為名。④生既當時法匠,請以居焉,宋太祖文皇⑤深加嘆重。后太祖設會,帝親同眾御于地筵,下食良久。眾咸疑日晚,帝曰:“始可中耳。”生曰:“白日麗天,天言始中,何得非中。”遂取缽便食,于是一眾從之,莫不嘆其樞機得衷。王弘、范泰、顏延之,并挹敬風猷,從之問道。⑥
生既潛思日久,徹悟言外,乃喟然嘆言:“夫象以盡意,得意則象忘;言以詮理,入理則言息。自經典東流,譯人重阻,多守滯文,鮮見圓義。若忘簽取魚,始可與言道矣。”于是校閱真俗,研思因果。乃立善不受報,頓悟成佛。又著《二諦論》、《佛性當有論》、《法身無色論》、《佛無凈土論》、《應有緣論》等。籠罩舊說,妙有淵旨。而守文之徒,多生嫌嫉,與奪之聲,紛然競起。又六卷《泥洹》先至京師,生剖析經理,洞入幽微,乃說阿闡提人皆得成佛。于時大本未傳,孤明先發,獨見忤眾。于是舊學以為邪說,譏憤滋甚,遂顯大眾,擯而遣之。生于大眾中正容誓曰:“若我所說反于經義者,請于現身即表厲疾;若與實相不相違背者,愿舍壽之時,據師子座⑦。”言竟拂衣而游。
初投吳之虎丘山,旬日之中,學徒數百。其年夏,雷震青園佛殿,龍升于天,光影西壁,因改寺名號曰龍光。時人嘆曰:“龍既已去,生必行矣。”俄而投跡廬山,銷影巖岫,山中僧眾咸共敬服。后《涅槃大本》至于南京,果稱闡提悉有佛性,與前所說合若符契。生既獲斯經,尋即講說,以宋元嘉十一年冬十一月庚子,于廬山精舍升于法座。神色開朗,德音俊發,論議數番,窮理盡妙,觀聽之眾,莫不悟悅。法席將畢,忽見麈尾紛然而墮,端坐正容,隱幾而卒。顏色不異,似若入定,道俗嗟駭,遠近悲泣。于是京邑諸僧內慚自疚,追而信服。其神鑒之至征瑞如此。仍葬廬山之阜⑧。
初生與睿公及嚴、觀⑨同學齊名,故時人評曰:“生、睿發天真,嚴、觀洼流得,慧義憉悙進,寇淵于默塞。⑩生及睿公獨標天真之目,故以秀出群士矣。初關中僧肇始注《維摩》,世咸玩味。生乃更發深旨,顯暢新異,及諸經義疏,世皆寶焉。王微以生比郭林宗,乃為之立傳。(11)宋太祖嘗述生頓悟義,沙門僧弼(12)等皆設巨難,帝曰:“若使逝者可興,豈為諸君所屈。”
后龍光又有沙門寶林,初經長安受學,后祖述(13)生公諸義,時人號曰游玄生。著《涅槃記》及注《異宗論》、《檄魔文》等。林弟子法寶,亦學兼內外,著《金剛后心論》等,亦祖述生義焉。近代又有釋慧生者,亦止龍光寺。蔬食,善眾經,兼工草隸。時人以同寺相繼,號曰“大小二生”。
南朝梁·釋慧皎《高僧傳》卷七
〔注 釋〕
①鉅鹿:今河北省平鄉縣。②“后”句:值,遇到。伏膺:謂從學,師事。伏,通“服”。③“后與”句:慧睿:南朝宋名僧。冀州(今河北柏鄉)人。少出家。常游方而學。文中后稱睿公。慧嚴:南朝宋名僧。俗姓范,豫州(今河南)人。十六出家。慕什公之名而往受業。什公:即鳩摩羅什。④“晉恭”句:晉恭思皇后褚氏:即東晉最后一位皇帝晉恭帝之母褚靈媛。種青:種植蔬菜。青,深綠色。⑤宋太祖文皇:即劉義隆。謚曰文皇帝,廟號太祖。⑥“王弘”句:王弘:字休元。瑯邪臨沂人。東晉王導之曾孫。少好學,以清恬知名。宋國初建之時,任尚書仆射領選。后屢有升遷。曾參于廢殺少帝劉義符,迎立文帝劉義隆之事。卒于太保。范泰:字伯倫。順陽(今河南淅川)人。初為太學博士,累歷顯宦。好酒,不拘小節。博覽篇籍,好為文章,愛獎后生。文帝即位,所陳時事,多為優容。暮年事佛。顏延之:又作顏延。字延年。瑯邪臨沂人。少孤貧,好讀書。文章美冠當時。性好飲酒,不拘細行。三十始仕。因疏誕,不能斟酌當世,故每為權要所裁抑。與謝靈運并以文采齊名,江左并稱顏謝。挹敬:推崇敬服。風猷:風教德化。⑦師子座:釋迦牟尼的坐席。后泛指寺院中佛、菩薩的臺座以及佛教高僧說法時的坐席。⑧阜:山嶺。⑨觀:即釋慧觀。南朝宋名僧。俗姓崔,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弱年出家,游方受業。⑩“天真”句:天真:指不受禮俗拘束的品性。洼:低凹、陷下。流:流水。慧義:南朝宋名僧。俗姓梁,北地(今甘肅省慶陽)人,少出家。為宋武帝禮重。憉(peng heng):自強。寇淵:人名。生平不詳。默塞:安靜無為。(11)“王微”句:王微:字景玄。南朝宋瑯邪臨沂人。好學,無不通覽,善屬文,能書畫,通音律、醫方、陰陽術數。起家司徒祭酒。素無宦情,拜官多稱疾不就。郭林宗:即郭泰,字林宗。東漢太原界休(今山西介休縣)人。東漢末為太學生首領,不就官府征召,后歸鄉里。黨錮之禍起,閉門教授,生徒數千人。卒后四方前來會葬者達千余人。(12)僧弼:南朝宋名僧。吳(今江蘇省蘇州)人。曾參與鳩摩羅什譯經工作。受宋文帝劉義隆器重。屬漸悟成佛學說派。(13)祖述:闡述,發揚。
上一篇:《道宣》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道宣》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邵雍》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邵雍》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