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不懂外文的大翻譯家
翻譯即是把一種語言或文字的意義用另一種語言或文字表達出來。作為一個翻譯工作者、翻譯家,除了精通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外,還須至少熟練掌握一種外國或外民族的語言文字。可是在中國近代,在獨特的歷史環境下,卻出了一位不懂外國語文的大翻譯家林紓。
林紓(1852—1924),字琴南,號畏廬,福建福州人。出身清寒。工詩善畫,在古文詞方面造詣頗深。光緒八年(1882年)中舉。1901年后在京師大學堂(后來的北京大學)等校任教。晚年靠譯書鬻稿和賣畫為生。
林紓是偶然走上文學翻譯道路的。據說他四十四五歲時,一位在馬江船政工程處供職的朋友慫勇他與王壽昌合譯法國小仲馬的《茶花女》,林起初不肯,后提出要以請他游石鼓山為條件,那朋友答應了。于是在游船上開始了合作翻譯的工作。不料此“書出而眾嘩悅,林亦欣欣”,從此一發不可收。在他后半生的二十七八年間,先后與近二十位翻譯工作者合作,譯出外國文學作品(主要是小說)約180來種,成為中國近代首席外國文學翻釋家。林譯作品囊括了英、美、法、俄、德、日、希臘、比利時、瑞士、挪威、西班牙等十余國的好幾十位作家的著作。其中最重要的名家和名著有:伊索的《伊索寓言》、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塞萬提斯的《魔俠傳》(《唐·吉訶德》)、根據莎士比亞的戲劇改寫的故事集《吟邊燕語》(《莎氏樂府》)、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斯威夫特的《海外軒渠錄》(《格里佛游記》)、狄更斯的《塊肉余生述》(《大衛·科波菲爾》)、斯陀夫人的《黑奴吁天錄》(《湯姆叔叔的小屋》)、雨果的《雙雄義死錄》(《九三年》)、小仲馬的《巴黎茶花女遺事》、歐·亨利的短篇小說等等。林紓率先把數十種西方的世界文學名著介紹給中國讀者,其功勞是不可忘懷的。
林紓不懂任何外語,翻譯時由合作者口譯,他根據口譯者的話用文言文寫成書。林紓成功的經驗頗多,但失敗的教訓也不少,很值得后人汲取和引為鑒戒。
最大的教訓是不懂外文,只好完全依賴合譯者選材,結果造成他的譯著中分三之二以上是二三流甚至沒入流的作品;有些譯著雖是一流作品,但所選的外文版本卻是為少年兒童改編的通俗讀本,沒能準確地把外國文學的精華介紹過來,浪費了自己一些寶貴的時間與精力。同時因為是聽人講情節而譯者自撰譯詞,譯文竄改原文、刪節、錯誤、妄加之處很多,沒能忠實于原著,可訾譯處相當多。有時還把很好的劇本譯成了小說。林紓自己當時也意識到了不懂外語的遺憾,曾發出過“真吾生之大不幸”的感嘆。
上一篇:一份捏造出來的材料
下一篇:一傅眾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