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巧匠馬鈞的遭遇
三國時期魏國的馬鈞,在機械制造方面有許多重要發明,所以后人稱他“巧思絕世”。當時有一種織花綾用的織機,有50—60個躡(nie,操縱經線的踏板)。操作起來很費事,效率也很低。馬鈞把它改進為12躡,使織綾效率提高了四、五倍,很快推廣開來。一次,馬鈞在洛陽看到一塊坡地,本來可以種菜,但是由于澆水困難,因而荒蕪。于是,他發明了種能夠連續不斷提水澆田的工具—— 翻車(龍骨水車),輕巧靈便,連兒童都能使用,效率又很高。馬鈞還重新制成了已失傳的指南車,利用機械傳動,能使車上的木人手指永遠指向南方。馬鈞還設計改進諸葛亮發明的連弩,可以使它的威力增加幾倍。但這樣一個才氣橫溢的發明空在朝中卻受到排斥打擊,郁郁不得志。他提出造指南車時,權臣高堂隆、秦朗一口咬定根本沒有指南車。并且挖苦他說:你叫馬鈞,字德衡。鈞是模型,衡是衡量物品輕重。你連輕重都掂量不出,還想做什么模型嗎?他試制了一種攻城武器——發石機,轉動機器上的木輪,可以把石塊連續不斷拋射出去,攻擊敵人。但是這項發明卻得不到正式試驗的機會,只能用車輪和磚瓦試發。能說善道的“上國之士”裴秀還抓住馬鈞不善詞令的缺點,和馬鈞辯論,對他的發明諷刺嘲笑,阻止他試驗。文學家傅玄為馬鈞很抱不平。后來魏明帝曹叡為了自己玩樂,讓馬鈞去制造用水推動的機械百戲人。傅玄氣憤地說:馬鈞未能作工官,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用人不盡其才,實在可恨呀!
馬鈞以自己懷才不遇的遭遇告訴人們,輕慢人才,壓制人才,浪費人才是誤人、誤己、誤國、誤民的歷史錯誤。一個人、一個社會、一個時代要無愧于歷史、無愧于天地,無愧于人民就要給會飛的鳥一片綠蔭,給千里馬無垠的闊野,讓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盡其長,萬萬不能干才不得用、才不當用、大才小用,不準才用的傻事。
上一篇:一代奇才的“奇癥”
下一篇:一代才人千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