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儀》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郭子儀,華州鄭縣(今陜西華縣)人。生于公元697年,死于公元781年。一生經歷了武則天、唐中宗、唐叡宗、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從開元初年由武舉出任左衛長史開始,渡過了六十多年的軍事生涯,其中以一身而系天下安危達二十余年。他多次擔任過軍事要職,參與指揮了歷次重大的平叛戰爭,是唐朝中期著名的大將,具有杰出的軍事才能。
先疲后打 斷敵退路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亂”正式爆發。十五萬叛軍從范陽(今北京城西南)大舉南下,旬月之間,攻占了河北各郡和河南滎陽、洛陽。次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唐朝處于危亡之秋。在這緊急時刻,朔方(唐方鎮名,鎮治在今寧夏靈武西南)節度右兵馬使郭子儀被任為朔方節度使,奉命率兵東討叛軍。四月,郭子儀收復云中(今山西大同)、馬邑(今山西朔縣東北)兩郡之后,兵出井陘,會合李光弼一軍,一舉攻占了史思明堅守四十多天的九門(今河北藁城縣西北)、藁城兩縣。至此,常山郡九縣全為唐軍收復。安、史叛軍的后路受到了嚴重威脅。
安祿山的后方基地在平盧(今遼寧朝陽)和范陽兩鎮。他占領洛陽后所以不急于西進,一則為謀稱帝,二則為固后路。河北各郡是洛陽至范陽的必經之地,既是其后路,也是其退路,如果河北失守,安祿山就將陷入后路斷絕的困境。因此,他一得知顏杲卿、顏真卿起兵反抗的消息,立即令主將史思明率幾萬人馬回救河北。在這種情況下,李光弼和郭子儀兵出井陘、攻其后路,這一出擊方向的選擇是很正確的。
郭、李兩軍攻占九門、藁城兩縣后,率兵退往常山(今河北正定)。史思明立即收整人馬,跟蹤而進。郭子儀見史思明“我行亦行、我止亦止”①,便將計就計,派出五百精銳騎兵,牽著史思明疾速北進。史思明不知是計,一連追了三天三夜,追到行唐縣時,已經人困馬乏了。當他發現前面只是五百騎兵時,才知上了當。于是東退沙河(今河北行唐和新樂兩縣之間)休整。郭子儀乘其疲勞之機發起進攻,又打了一個勝仗。
安祿山得知史思明接戰不利,就增派蔡希德從洛陽率步騎兵兩萬北上,令牛廷玠從范陽率兵一萬南下,增援史思明。這使河北地區的叛軍增加到五萬多人。
郭子儀所部兵力總數雖然多于叛軍,但他沒有急于與敵交戰,仍舊實行疲敵計策。他率朔方軍從沙河、行唐繼續北走,引誘叛軍追擊。史思明因兵力大增,不再顧慮,放心追趕。郭子儀到達恒陽(今河北曲陽)后,深溝高壘,采取 “賊來則守,賊去則追,晝揚其兵,夜襲其幕”②的戰術,使四、五萬叛軍處于欲戰不可、欲退不得、欲休息也不能的疲勞狀態之中。
六月底,郭子儀見史思明的幾萬人馬已經被拖到相當疲勞的程度,決定大規模出擊。他聯合李光弼一軍共十萬余人,在嘉山(今河北定縣西)與五萬叛軍展開了一場大戰。結果殺死四萬多人,俘虜一千多人。史思明被打得從馬背上掉了下來,帽子丟了,鞋子也丟了,扶著半截槍桿,狼狽逃回營中,急率殘部退守博陵(今河北定縣)。郭、李兩軍乘勝進圍博陵。
嘉山一戰,唐軍聲威大振,河北十多個郡紛紛殺死叛軍守將,歸降唐朝。安祿山的后路、退路被切斷了,其來往通信使者皆為唐軍捕獲。洛陽的叛軍,家屬都在范陽、平盧,聽說退路已絕,無不惶惶不安。加上唐將哥舒翰堅守潼關,致使安祿山陷入西進不得,北退不能的被動地位。他非常恐慌,將其狗頭軍師高尚、嚴莊叫來罵道:你們教我造反,說是萬全?,F在過去了好幾個月,我只剩下汴、鄭幾州,必被唐軍兩面夾攻。萬全在哪里? 于是,“議棄洛陽,走歸范陽”①。
這一大好局面是郭子儀與李光弼聯合作戰的結果。尤其值得稱道的是郭子儀采取的疲敵戰術。本來,郭、李兩軍十萬余人,迎戰五萬叛軍已是優勢。但是,郭子儀在戰術上采取謹慎態度,用走、擾等多種辦法使敵一疲再疲,因而在嘉山打了唐軍出戰以來第一個最大的殲滅戰,切斷了敵軍退路,改變了整個戰爭形勢。這時,唐王朝如果采取郭子儀和李光弼提出的堅守潼關、北攻范陽的方略,則消滅安、史叛軍于黃河南北已不需要多長時間。但是,極端驕傲又極端昏庸的唐玄宗,聽不進這些正確意見,強迫哥舒翰率領缺乏訓練的潼關守軍展開戰略反攻,使其全軍覆沒。叛軍隨即西出潼關,攻入長安,唐玄宗倉惶逃往成都。唐王朝的東、西兩京均被叛軍占領,戰局急劇惡化。
借兵回紇 收復兩京
公元756年七月,太子李亨在靈武即帝位,年號至德,是為唐肅宗。郭子儀奉命率朔方軍五萬人前往保駕。經過近一年的準備,唐軍集結于朔方的軍隊有了增強;叛軍方面,出現了分裂,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殺死,史思明駐軍范陽后,不聽安慶緒的調動。在這種情況下,唐肅宗決定展開戰略反攻,首先收復東西兩京。至德二載(公元757年)四月,唐肅宗任命其子李俶為天下兵馬元帥,而以郭子儀為副元帥,授以收復兩京的任務。李俶并無軍事才能,實際指揮重任落在郭子儀身上。
五月,郭子儀率軍從鳳翔東進,準備進取長安。在城西清渠與叛軍安守忠、李歸仁部相遇。兩軍相持七天之后,安守忠、李歸仁佯退,郭子儀沒有識破敵計,揮軍追趕。安守忠、李歸仁隨即以九千騎兵擺了一個長蛇陣。郭子儀又錯誤地攻其中部。叛軍即張首尾兩翼,和步兵一道夾擊唐軍,結果唐軍大敗,郭子儀只得收集潰軍,退保武功。
清渠之戰所以失利,不但由于郭子儀指揮不當,缺乏對付精銳騎兵的經驗; 同時也證明反攻長安的時機還不成熟。九月十二日,唐軍經過三四個月的兵力加強之后,唐肅宗又令李俶和郭子儀率領十五萬大軍再次反攻長安。二十七日,唐軍進至長安西,列陣于香積寺(今陜西長安南)以北,與安守忠、李歸仁和張通儒率領的十萬叛軍對陣。
郭子儀接受清渠之戰中遭到叛軍騎兵沖擊而迅速潰敗的教訓,加強了縱深部署,他自己率領中軍,而以李嗣業為前軍,王恩禮為后軍。同時加強了翼側的掩護。交戰開始以后,叛軍李歸仁部首先向唐軍挑戰。李嗣業即率前軍出擊,將李歸仁打退。但是,叛軍迅速調整部署,集中兵力迎戰李嗣業,很快擊潰了唐軍。李嗣業乘叛軍搶奪唐軍丟棄物質之機,整頓隊伍,調整隊形,再次發起猛攻。由于李嗣業身先士卒,帶頭沖鋒,戰場形勢很快好轉。
叛軍見正面進攻沒有進展,就出動騎兵向唐軍陣東迂回,企圖襲擊唐軍右側。郭子儀發現這一情況,立即令出身于回紇鐵勒部落的將領仆固懷恩,率四千回紇(維吾爾族古政權名)騎兵迎擊。這支回紇騎兵,是郭子儀為了對付叛軍騎兵,特地建議唐肅宗向回紇懷仁可汗借來的。其人數雖然不多,但戰斗力很強。一下子就將叛軍騎兵消滅了一大半。然后,郭子儀又令其迂回到叛軍陣后發動襲擊,同時指揮前軍和中軍發動猛攻,在唐軍的兩面夾擊之下,叛軍逐漸敗潰。經過半天激戰,唐軍殲敵六萬余人。叛軍殘部逃往長安城內。這時,唐軍本應乘勝追擊并截斷叛軍東逃之路,但是,元帥李俶以疲勞為由而收兵,郭子儀也沒有主張追擊。結果,安守忠、李歸仁、張通儒當夜放棄長安,率軍東撤。郭子儀這一失策,使叛軍有生力量得以東走,給爾后的戰斗增添了困難。第二天,唐軍勝利地收復了西京長安。
三天以后,郭子儀才率兵繼續東進。唐軍的遲緩行動,使叛軍得以重新部署。為了確保洛陽,安慶緒令嚴莊率領防守洛陽的主力部隊西上,會合從長安東退之軍,合力阻擊唐軍。這時,叛軍的總兵力仍有十五萬人。
十月十五日,郭子儀在新店(今河南陜縣西)與叛軍主力遭遇。叛軍依山列陣。郭子儀首先從正面進攻,并令回紇騎兵從側后襲擊。當正面進攻失利之際,仆固懷恩率領的回紇騎兵趕到南山(位于新店之南),對叛軍側翼發起了猛烈的沖擊。叛軍畏懼回紇騎兵,一見射來的箭是回紇騎兵之箭,立即驚恐潰亂。郭子儀乘機指揮大軍發起猛攻,形成兩面夾攻,又大敗叛軍,嚴莊等叛軍將領率殘部東逃。
十月十六日夜晚,安慶緒聽說主力戰敗,萬分驚慌,僅率三百騎兵和一千多步兵從洛陽逃往鄴城(今河南安陽)。十八日,唐軍勝利收復東京洛陽。郭子儀因收復兩京有功,晉封代國公。唐肅宗也發出了“雖吾之國家,實由卿再造”①的贊嘆。郭子儀由此而名聲大震。
其實,郭子儀對收復兩京的作戰指揮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他針對叛軍騎兵精悍的特點,采取梯次配置、兩面夾攻的戰術,充分發揮回紇騎兵勇猛善戰的特長,使之迎戰敵騎、襲敵側翼,都是很正確、很成功的。然而,他不依靠自己的力量,開借兵助剿之先例,則是非常錯誤的?;栌沟奶泼C宗甚至主動提出了“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①的無恥條件,更加造成了無窮的后患。在進軍長安和洛陽的作戰中,唐軍十幾萬兵力集中于一個方向,沒有多路配合,結果形成了由西向東的趕鴨子局面,不能全殲叛軍有生力量。從根本上說,唐軍的反攻以收復兩京為主要目標也是嚴重失策的。當然,這些錯誤主要是由急功近利的唐肅宗造成的。
免胄見酋 單騎退敵
收復兩京以后,郭子儀開始了一段曲折的經歷: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唐軍在鄴城外大潰敗后,他第一次被解除兵權;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李光弼失守河陽之后,他被重新起用,出兵河東,剛打了幾個勝仗,因受新即帝位的唐代宗李俶(后改名李豫)所疑,第二次被解除兵權,閑職在家;寶應二年(公元763年),吐蕃(古藏族政權名)起兵二十萬,攻入長安,唐代宗東逃陜州,他被再次起用,任關內副元帥,他指揮剛收集到的四千多散兵游勇,以疑兵之計,虛張聲勢,嚇退了吐蕃,收復了長安。從此,他才受到唐代宗的重用。
廣德二年(公元764年),仆固懷恩率領朔方軍在河東與唐王朝分庭抗禮。唐代宗重新任命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前往河東接替仆固懷恩。朔方兵都是郭子儀的老部下,聽說郭子儀來了,自動離開仆固懷恩,歡迎郭子儀。仆固懷恩率三百親信逃到靈武,招引了回紇、吐蕃兩部共十萬人馬,繞過邠州(今陜西邠縣),進逼奉天(今陜西乾縣)。唐代宗派郭子儀率兵抵御,回紇、吐蕃因畏懼郭子儀,不戰而退。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九月,仆固懷恩又引回紇、吐蕃、吐谷渾、黨項等族共計三十多萬人馬攻唐。唐朝國都長安再次受到嚴重威脅。郭子儀立即建議唐代宗調兵遣將,扼守要沖。自己則率兵萬人,堅守涇陽,保衛長安。
十月,郭子儀剛到涇陽,就被吐蕃、回紇聯軍十萬余人團團圍住,形勢非常危急。年近七旬的郭子儀,面對十倍于己的強敵,鎮定自若,毫不驚慌。他一面令諸將嚴密設防,堅壁不戰,一面密切監視敵軍的動向。
不久,郭子儀發現敵軍之間出現了間隙。原來,挑動吐蕃和回紇出兵的唐朝叛將仆固懷恩突于九月在鳴沙(今寧夏中衛東)暴病身死,吐蕃便想乘機統轄回紇人馬。率領回紇軍隊的主將是懷仁可汗的弟弟藥葛羅,他為了防備吐蕃乘機吞并,將其兵營從城北移屯城西。郭子儀認為: 在平定“安史之亂”收復兩京的戰爭中,自己曾與回紇軍并肩作戰,在回紇將士中有較高的威望,有可能說退甚至爭取回紇軍反戈一擊。因此,他派親兵將領李光瓚先出城試探。
李光瓚見到回紇主將藥葛羅后,轉達了郭子儀對他的問候。勸其不要與郭子儀為敵。藥葛羅狐疑滿腹地問: “是郭令公嗎? (郭子儀曾任中書令官職,故尊稱其令公)郭令公確實在這兒嗎?你在欺騙我們吧?仆固懷恩早就告訴我們,說郭令公已經死了。如果確實在此,你請他親自來和我們談?!?br>
李光瓚回城向郭子儀匯報了情況。郭子儀立即召開軍事會議商討對策。有的將領不同意郭子儀親赴敵營,以免誤中奸計。郭子儀說: “現在敵軍多我十倍,死打硬拚,是不可能取勝的。過去,我和回紇將士有過比較親密的關系,我親自去見見他們,和他們談一談,有可能不戰而退回紇之兵?!贝蟛糠謱㈩I同意郭子儀的意見,但是請他帶上五百名精銳騎兵隨行護衛,以保證安全。郭子儀反對說: “這不需要,人去多了,增加對方的懷疑,反而會壞大事?!?br>
會后,郭子儀帶了幾名隨從,跨上戰馬,正要出發。這時,他的第三個兒子郭晞飛奔而來,一把抓住郭子儀的馬韁,跪在地上哭勸道: “回紇軍隊,是象虎狼一樣的敵人,父親大人,是堂堂唐朝的元帥,為什么偏要自成俘虜、送死上門呢?”郭子儀回答說: “現在敵強我弱,形勢危急,如果交戰,不但我們父子俱死,而且會使國家遭到滅亡。我現在挺身前往,以誠相待,若是談判成功,豈不是四海黎民的洪福! 只要國家、社稷能夠保全,我就是死了,又有什么關系呢! ”郭晞不聽,仍然苦苦勸阻。郭子儀大怒道:“滾開! ”說著手起一鞭,打掉了郭晞緊攥韁繩的手,揚鞭躍馬,馳出西門。
出城之后,郭子儀放慢速度,令幾名隨從邊走邊大聲喊道: “郭令公來啦,郭令公來啦!……”藥葛羅聞訊,不知是真是假,生怕唐軍有詐,立即擺開陣勢,彎弓搭箭,嚴陣以待。郭子儀一見這個情景,明白回紇對他仍有疑慮。于是,他毅然摘下頭盔,脫去鎧甲,放下刀槍,策馬提韁,向回紇陣前緩緩行去。
藥葛羅及其主要酋長,見唐將只帶了幾名隨從,還免胄空手而行,終于放下心來。大家仔細辨認,發現果真是郭子儀。當郭子儀到達回紇軍陣之前時,回紇的大小酋長們,在藥葛羅的率領下,一齊下馬,拜倒在地,表示歡迎。郭子儀立即翻身下馬,跨步向前,一把攙扶起藥葛羅,并向各位酋長們拱手問候。
寒喧過后,郭子儀緊緊地握住藥葛羅的手,婉轉地責備說: “你們回紇軍隊于唐朝江山是有大功的,朝廷對待你們也很不錯,你們為什么要違背舊約、出動大軍攻到唐朝京都附近來呢?象仆固懷恩這樣背叛朝廷、把自己的母親也遺棄不管,在你們回紇中是從沒有過的。你們跟著他,拋棄前功而新結怨仇,背離唐主而幫助叛臣,這是多么愚蠢的行動啊! 我今天挺身前來,就是為了說明這些道理。你們可以把我綁起來殺掉,但是,我的將士們是會與你們決一死戰的?!惫觾x曉以大義又軟中帶硬的一席話語,使藥葛羅聽了非常慚愧。他對郭子儀說: “請郭令公恕罪,我們是上當受騙了。仆固懷恩說天可汗已駕崩,令公已去世,中原已經無主,我們才興兵前來的?,F在天可汗仍在長安,令公又統兵在此,仆固懷恩已被上天所殺,我們哪能再跟老將軍為敵呢! ”
郭子儀見藥葛羅同意了不再攻唐,十分高興,便趁機說:“吐蕃背信棄義,乘中原內亂,不顧與朝廷的甥舅之親,屢次興兵侵犯邊境,深入內地,到處燒殺搶掠,奪走的牛羊馬匹、金銀珠寶無計其數。現在吐蕃又想乘機吞并你們,你們何不乘機反戈一擊呢?果真如此,既可以擊敗吐蕃獲其財物,又可以與唐朝繼續友好下去,一舉兩得,兩全其美。這可是上天賜給你們的良機呀! ”藥葛羅聽后,立即表示同意說: “我們被仆固懷恩騙到這里,已對令公有罪,我們愿意為令公出力,攻打吐蕃,將功贖罪?!?br>
郭子儀的談判成功了,雙方訂好了合擊吐蕃的計劃。然后,郭子儀和藥葛羅以酒酹地,共同發誓說: “大唐天子萬歲! 回紇可汗萬歲! 兩國將相萬歲! 唐回兩軍,合擊吐蕃,有違約者,死于戰陣,家滅九族! ”
吐蕃得知回紇轉與唐軍結盟,感到大勢不妙,連夜撤兵西走。郭子儀即遣朔方兵馬使白元光率精騎會合藥葛羅跟蹤追擊,自己亦統大軍繼后。聯軍追至靈臺西原赤山嶺(今甘肅靈臺縣西),大敗吐蕃軍,擊斃五萬,俘虜一萬余人,奪回了被吐蕃搶走的工匠、婦女四千多人,繳獲牛羊駝馬數以萬計,吐蕃殘軍狼狽逃走,其它各路攻唐人馬也都聞風而退。
一場空前的危機,由于郭子儀折沖樽俎,終于化險為夷。其成功之處首先在于實行了正確的策略。郭子儀認真地分析了敵情之后,將吐蕃確定為主要打擊對象,決定分化敵人,爭取回紇為同盟者。為此,他充分運用了自己在回紇將士中的威望,并及時地發現和利用了回紇與吐蕃之間的矛盾,采用外交途徑說服了回紇反戈一擊,這是很巧妙的。其次,郭子儀不顧將領和兒子的勸阻,毅然單騎赴敵,當發現對方嚴陣以待時,又斷然免胄去甲,徒手而行,終于促成了談判的成功。這種大無畏的膽略和精神是值得稱道的。
注釋
① 《舊唐書·郭子儀傳》。② 《舊唐書·郭子儀傳》。① 《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八,肅宗至德元載。① 《舊唐書·郭子儀傳》。① 《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肅宗至德二年。
上一篇:《鄭成功》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郭子儀》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