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達夫——扶桑島上的“沉淪”
郁達夫,這位曾被郭沫若比為“俄國文學中的屠格涅甫”的重要作家,在我國現代文壇上負有盛名。他的小說作品充滿了對舊社會的不滿和反抗。并以驚人的取材、大膽的自我暴露和單純的抒情格調,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撥醒了當時無數青年沉睡的心。但是,郁達夫的小說中特別是早期創作中感傷頹廢情緒濃重,產生了一定消極影響。
郁達夫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沉淪》,收入了他最初創作的《沉淪》、《南遷》、《銀灰色的死》三篇小說,小說都是以留日的中國學生生活為題材,用浪漫主義筆調描寫了青年覺醒后的苦悶,反映了對不合理的社會制度的強烈不滿,并喊出了“救救祖國”的呼聲,具有社會進步意義。但小說中有著過多的色情描寫和赤裸裸變態心理的刻畫,并流露出逃避現實、遁世歸隱的思想。小說的主人公也都大多熱愛生活卻不被人理解;雖有才華卻無所作為;對現實強烈不滿卻懦弱無能,無力擺脫自我的困境。一種深入骨髓的自卑、感傷與絕望貫穿于這些小說的始終,使小說在令讀者徹底震憾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消極影響。
這種“扶桑島上的沉淪”情緒的出現,有它的社會根源,也有作家本身的原因。一方面,當時的人們經過“五四”的洗禮,要求個性解放和自由;而中國卻正處在帝國主義的鐵蹄下,封建軍閥的混戰中。青年的希望與理想在黑暗的現實中被踏得粉碎。“眼看到的故國的陸沉,身受到的異鄉的屈辱,與夫所感所思,所經所歷的一切,剔括起來沒有一點不是失望,沒有一處不是憂傷……”(郁達夫《懺余獨白》)這使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因看不到出路而苦悶彷徨。另一方面,郁達夫在接受外國進步思想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資產階級頹廢主義情緒的影響。加上他注重個性、崇尚真實,認為“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所以,“在感情上一點兒也沒有勉強的影子映著的……覺得只能照那么地寫”。這使郁達夫以自己的遭際為題材,而自然流露出灰色的頹廢情緒。
從某種意義上說,“扶桑島上的沉淪”是郁達夫世界觀中落后一面的暴露,是作者作為根植于舊文化傳統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必然局限。
上一篇:遭迷惑,克拉蘇失策特默沙
下一篇:郁郁澗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