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信
張信,字誠甫,浙江定海人,國學生員出身,為治《書》國子生。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鄉試中舉, 洪武二十七年(1394)廷試成狀元。定海縣僻處海島,從這里走出來的聞人達士少之又少,至于狀元,更是聞所未聞,而今,突然冒出個天下第一號才子,自然成了鄉人熱衷談論的話題,一些神乎其神的傳聞也附會在他身上。據說,張信的老家昌國(原為縣,洪武二十年并入定海縣)境內先前修建了一座石橋,橋尚未建成,便有童謠說: “人從橋上走,狀元此時生。”因此,稱此橋為“狀元橋”。橋剛建成,一中年漢子外出歸家,路過此橋,歸家后其妻剛好生下一子,此子即張信。據說,當年浙江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單仲友奉召至京,在皇帝朱元璋面前曾談起過狀元橋的事。又傳張信赴京應試時曾做一怪夢,夢見有竹片反押狗頭,置于幾上,解夢者說此乃“狀元”二字。張信廷試中試后,按照慣例,授職修撰,不久升為侍讀,被委派為韓王朱松的詩文教師。張信的詩作得不錯,但官做得并不順暢,在他做韓王師的時候,即因事得罪了太祖。原來,張信研讀杜甫詩頗有心得,因而專給韓王講授杜詩,而杜詩中多譏刺朝政的內容,剛剛從元王朝手里奪過政權的朱元璋是頗為忌諱這一點的。張信向韓王大講“舍下筍穿壁”等詩句,朱元璋聞知此事,大發雷霆,認為這是譏誚大明王朝。韓王詩冊上有“御制”二字,張信隨意勾掉,也使朱元璋感到不快。張信從此失寵。洪武三十年(1397),3年一度的會試又屆期舉行,主試官為劉三吾及白信蹈。會試結果,江西人宋琮等52人中選; 接著進行的廷試,福建人陳被擢為狀元。此次中試之52人全為南方人,這激起了江北應試士子的強烈不滿。他們公開宣稱主試官劉三吾為南人,對北人心存偏見、歧視。這起風波為朱元璋始料未及,對他震動很大。其實他在如何對待北方讀書人的問題上,早就有自己的想法。他認為,作為剛剛建立的大明政權,根基并不牢固,尤其是北方人受元朝統治時間較長,其遺民尚有故國之思,其士人對新興的明王朝多心存疑慮,這對明政權來說是一個潛在的不安定因素,為收買人心、鞏固政權,必須設法籠絡他們。對于此次所取皆為南人,他心中已是不悅,及聞北士抗言不滿,勃然大怒,對劉、白及諸考官大加責難,并委派前科狀元張信、侍講戴彝、新狀元陳等12人復閱已落選的北人試卷,規定每人閱卷10份,挑好的交給他看。劉三吾系資深大臣,而且在朝臣中號稱“天不怕”,對朱元璋的做法頗不以為然,抗言說: “科舉取士,一向不分南人北人,擇優而取,才是正理。況且此次考試南人確優于北人。”劉、白二人還私下囑咐張信等人專挑低劣的試卷上達。張信作為南人,當然也傾向于劉三吾等人的觀點,故此12人仍以原選奏聞,并上達所閱取北人之試卷。朱元璋見后暴跳如雷,一怒之下,殺掉張信、白信蹈等10余人,劉三吾因年事已高,發配戍邊。只惜張信抱負尚未施展,便命赴黃泉,成了這一科場大案的犧牲品。
上一篇:張以誠
下一篇:張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