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志超平壤敗績
1894年9月2日,日軍共約1萬5千人,按照分進合擊的作戰(zhàn)計劃,分4路進攻平壤。清朝派出的4支援軍到達平壤后,不戰(zhàn)而放棄公州敗逃并慌報戰(zhàn)功的直隸提督葉志超率殘部也退到平壤。清廷任命葉志超為平壤各部清軍的總指揮。這個任命使“一軍皆驚”,眾心不服,破壞了士氣。葉志超身為平壤前線統(tǒng)帥,不親自組織偵察和及時獲取準確的情報,對前線敵人的情況甚少了解,只知道日軍主要從中和大道來攻,卻不知其從幾個方向同時包圍平壤。9月5日,葉志超以一部兵力監(jiān)視元山方向之敵,以主力南下迎擊自黃州北進的日軍。6、7兩日,部隊已按計劃出發(fā)。此時,葉志超獲悉日軍一部已抵成川,又突然改變決心,急忙將部隊調(diào)回平壤,倉促作出防御平壤的部署,但這時各路日軍已完成了對平壤的合圍。在平壤的清軍依城劃分了各軍的防區(qū):城北方面,由左寶貴所部奉軍、豐升阿所部盛軍及江自康的仁字兩營防守;城西方面,由葉志超原來所部的牙山軍防守;城南方面,由衛(wèi)汝貴所部盛軍及馬玉昆所部毅軍的一部防守;城東南大同江東岸,由馬玉昆所部毅軍防守。葉志超坐鎮(zhèn)城內(nèi),居中指揮。9月13日,4路日軍均已逼近平壤,其中一部已進至順安,切斷了清軍退往文州的后路。14日清晨,日軍兩個支隊向城北發(fā)起攻擊,占領(lǐng)了城北山頂數(shù)壘。左寶貴親自督隊爭奪,未能取勝,便率部入城,用大炮轟擊敵人。日本堅伏不退。當晚,葉志超主張棄城撤退,遭到左寶貴的堅決反對。15日拂曉前,日軍發(fā)起總攻,11時,攻占了玄武門。葉志超隨即懸白旗乞降,并下令撤軍。當晚,葉志超率守軍乘夜暗倉皇逃出平壤。日軍在城北山隘堵截,清軍傷亡2000余人,被俘數(shù)百人。至24日,葉志超又先后放棄了安州和文州等戰(zhàn)略要地,率軍退過了鴨綠江。
平壤被日軍輕而易舉攻陷,關(guān)鍵是平壤前線清軍總指揮不得其人。葉志超庸懦怯敵,既不敢驅(qū)軍南下,也無保衛(wèi)平壤的決心,一經(jīng)接戰(zhàn),率先逃跑,致使軍心大亂。軍心一亂,則敗之隨至。此外,清軍入朝后不僅無所作為,而且紀律很差,經(jīng)常侵犯群眾利益,因而難以得到朝鮮人民群眾的盡心支援,此亦極大地影響了保衛(wèi)平壤的作戰(zhàn)。
上一篇:印度章西女王拉克希米·拜依為國捐軀
下一篇: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