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武輔文的武士教育
我們知道,日本軍人如果在戰爭中失敗,有一種用戰刀自殺以示敬忠天皇的傳統,這個傳統來源于公元13世紀開始的日本的武士教育。
武士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灌輸武士道精神和傳授武藝弓馬之術,前者屬于政治思想教育,后者是武士的職業本領教育。武士道精神要求武士忠于主君,信佛敬祖,崇尚武勇看重恩義輕生死,甘愿為主君和本家族的利益而捐軀。這種武士道精神是由武士對幕府、大名之間的封建依附關系決定的,是武家社會主從關系在倫理道德上的反映,也是源賴朝、北條泰時、足利尊氏等歷代幕府的創建人所倡導的。譬如,公元1232年鐮倉幕府的創建人倡導制定的《貞永式目》,就是按照武家的“道理”,把武家的道德和習慣明文化和條理化。武家特別重視武藝與弓馬之術,因而武士教育的最主要教育內容是傳授武藝。這在武士的家訓及各種“教訓書”中都有明文記載。例如《北條五代記》中寫道:“武道弓馬乃武家必備之本領也”。在武家的家庭教育中,把傳授武藝置于首要地位。武家對于文化修養也有一定的要求,如在平安時代,庶民得不到受教育的機會和權力,因而從庶民中涌現出來的武士文化教養水平很低,但到了鐮倉幕府中期以后,武家逐漸認識到,武士有了文化教養,才能處理好政務,因此,幕府漸把兼學文武兩道作為武士教育的宗旨。公元1284年重新修改的《新式目》規定,“要設置學問所”,以提倡學問。從此,武士教育尤其是武士首領和上層武士的教育逐漸重視了文化教育。譬如,源實朝從十三歲起就學習《孝經》,后來成為有名的詩歌家;北條泰時經常邀請文學家談論政務,拜高僧為師學習佛學。但是,盡管鐮倉中期以后,武士兼修文武之道,比鐮倉初期重視文化修養了,也并未改變武家以武為主,以文為輔的教育方針,更有甚的是,對武士道精神的過分偏重造成了日本人忠君信祖思想的根深蒂固特色,這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不說是對日本國民的一種巨大的精神束縛。
上一篇:主帥醉酒誤戰事
下一篇:主父偃喪失德操為人所不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