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歐洲的金融危機
1719年至1720年發生了一場震動整個歐洲金融市場的大危機,那次大災難是近代世界首次出現的金融危機,它與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發生有股票行情大漲大落事件并不遜色,史稱“南海泡沫”事件。
“南海泡沫”事件始于法國。路易十四進行的戰爭致使國債幾乎達到了30億利弗爾,貨幣資本大量外流,連年歉收,稅收減少,法國經濟陷于癱瘓。1715年9月1日國王去世,留下一個年近五歲的幼子繼承王位,更是火上澆油。面對當時的棘手局面,新的攝政王奧爾良公爵征求一個蘇格蘭流放者約翰·勞如何才能重振經濟的意見。1718年與1719年,約翰·勞獲準經營由國家壟斷的三個機構:皇家銀行,這是一家發行紙幣的銀行;印度公司,這是一家海外貿易公司;包稅所,這是一個征收間接稅的中心。他經營的銀行和貿易公司都由他所承包的歲入作為保證。
1719年10月,約翰·勞開始幫助政府統一債務,用政府的債券來購買他的印度公司的股票。由于債券公開市場上的價格還不及其面值的一半,該公司卻按票面價值接受債券。于是,持有政府債券的人紛紛搶購他的股票,1720年1月,每股的市場價格由原先的500利弗爾上升到18,000利弗爾,四個月內資本增值達3600%,法國的公債驟然減少了。政府借此甩掉債務包袱。
約翰·勞在法國的成功誘發了英國議會也采取同樣的辦法來減少公債。英國已有一個現成的公司叫南海公司,一直與西屬美州(即南海)進行貿易,它的性質與印度公司一樣。英政府決定利用該公司減輕在戰爭年代背上長期債務的包袱,根據1720年3月通過的南海法案,公債持有者可以將公債券換成南海公司的股票。正如法國的情況一樣,反應是驚人的。一年之內就85%的債券轉變成了南海公司的股票。該公司的名義資本1719年為1,170萬英鎊,而在1720年陡然增加了2,600萬英鎊。1720年1月1日,南海公司的股票價格指數為128點,而到這年的7月1日則已高達950點。
南海公司股票價格的上漲引起了股票行情普遍看漲。股票投機的狂熱席卷了倫敦,并且蔓延到巴黎、阿姆斯特丹以及歐洲其他一些大都市。新的公司紛紛成立。其中有一些公司顯然是騙局,但仍有一些容易上當受騙的人購買它們的股票,與此同時,先前成立的那些公司則把錢借給希望購買更多股票的股東,并接受股東們的股票作為抵押。甚至英格蘭銀行也采用這種十分危險的方式借出去了一百多萬英鎊。由于發了財的投資者(包括許多南海公司的董事)不問價錢地大肆購買地產,土地價格也開始大幅度上漲。
在這場投機熱潮中,南海股票始終是熱門貨。甚至那些頭腦精明的荷蘭與瑞士資本家也花錢購買這家英國發展公司的股票(直到1723年,荷蘭投資者還持有156萬英鎊的南海股票,瑞士投資者持有的股票也達564,178英鎊)。這股投機狂潮對荷蘭的沖擊并不長久。1720年5月,荷蘭國會開始討論創建一個與約翰·勞的公司或南海公司一樣的公司,目的是要減少公債,在6月至10月這段時期,為吸引國內外的“游資”,阿姆斯特丹的廣告中相繼出現了40家新的工程公司。在日內瓦、維也納與漢堡也出現了同樣的投機風潮,在那年的秋天,里斯本還發生了“巴西泡沫”事件。整個西歐似乎都沉浸在股票投機的狂熱之中。甚至在阿爾斯特這樣一個金融業死氣沉沉的地方,現金也已外流殆盡。倫敦的一個觀察家為群眾的愚味發出了哀嘆,“天下百姓都涌入了交易所胡同”。這種現象并沒有持續很久。到了8月份,群眾涌入交易所的目的已不是為了購買股票,而是為了索回其投資了。股票市場突然失去了根基。
當所謂“神奇的股票”的價格剛一跌落,投資者們就象幾個月以前搶購股票時那樣,迫不及待地開始爭先拋出股票。大崩潰爆發了。1720年9月1日,南海公司的股票在股票交易所的指數為775點,兩個星期之后,它就跌落到520點,到10月14日,它進一步跌落到170點。與此同時,英格蘭銀行的股票也從9月1日的227點跌落到10月14日的135點,東印度公司的股票從345點跌落到145點,非州公司的股票從130點跌落到40點。
這些事件導致了其他一些金融中心的股票價格的下跌。在巴黎,印度公司的股票幾乎變得一文不值,1720年10月,皇家銀行發行的紙幣已經不再是一種合法的紙幣。在阿姆斯特丹,新成立的公司垮臺了,它們的股東也紛紛破產。硬幣實際上已從貨幣流通中消失,在倫敦,每月需要支付5%的利息才能借到硬幣,在愛爾蘭,由于缺乏貨幣,普通商業實際上已回到了物價交換的階段。那些在投機熱潮中購買股票的人喪失了幾乎所有的投資。政府的債權人或是傾家蕩產,或是陷入貧因,政府的信譽受到損害。在十八世紀余下的那幾十年中,人們對約翰·勞的那種“體制”以及這場在崩潰所造成的損失一直耿耿于懷。許多觀察家相信,若不是因為受害者集團的自私與貪婪,這場毀滅性的崩潰本來必定會導致一次有組織的暴動。那些受害者們都急于挽救自己的投資,所以才未能聯合起來顛覆國家。
十八世紀二十年代歐洲金融大危機使歐洲國家尤其是英國的大臣和商人得到了一次有益的、永世難忘的教訓;一個政府,如果把公債和股票當做投機的工具,政府的信譽就會受到損害,公眾就會產生敵意,無論在政治或經濟方面都會付出很高的代價。
上一篇:震驚全國的沈崇強奸案
下一篇:專制主義者井伊直弼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