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血灑軒亭口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閨瑾,字璇卿,自稱“鑒湖女俠”,其蔑視封建禮法,提倡男女平等,曾自費東渡日本留學。積極投身革命,先后參加過三合會、光復會、同盟會等革命組織,1907年,她與徐錫麟等組織光復軍,擬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時起義,事泄被捕。7月15日從容就義于紹興軒亭口。
秋家自曾祖起世代為官。父壽南,官湖南郴州直隸知州。嫡母單氏,蕭山望族之后。秋瑾幼年隨兄讀書家塾,好文史,能詩詞,15歲時跟表兄學會騎馬擊劍。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秋瑾由父母做主與湘潭富紳子弟王廷鈞結婚。光緒三十年五月,赴日本留學,同年秋,在上海創辦《白話報》,倡導婦女解放,提倡男女平等,揭露清政府的腐敗。十月間,參加馮自由等在橫濱組織的“洪門天地會”。同時結識魯迅、陶成章等人。三十一年三月回國籌措學費,經陶成章介紹,在上海認識光復會會長蔡元培;回紹興后結識徐錫麟。經陶、徐介紹加入光復會。七月,再次東渡日本,入東京青山實踐女校學習;八月,在黃興寓所會晤孫中山,經馮自由介紹加入同盟會,被推為評議部評議員和同盟會浙江主盟人。
從日本回國后,秋瑾從事教育活動,并大力呼吁男女平等,提倡婦女解放,創辦了《中國女報》。1907年秋瑾接任紹興大通學堂督辦,大通學堂全名“大通師范學堂”,是1905年由徐錫麟、陶成章等創辦的,是借清政府廢科舉、辦學堂之機,以辦學掩護革命活動的基地。秋瑾以大通學堂為中心據點積極地聯絡、組織和訓練浙江各地會黨、積聚革命力量,同時多次到杭州,在新軍和浙江武備學堂、浙江弁目學堂中做聯絡工作,積極發展革命組織。
1907年春,秋瑾同摯友徐自華同游西湖,來到了南宋抗金名將岳飛的墳墓前,久久徘徊。二人約下死后同埋西湖的誓言,秋瑾這時似乎已預感到自己未來斗爭將以付出生命為代價了。
不久,徐錫麟安慶起義失敗的消息傳到了紹興。這對光復軍,對秋瑾,都是極其嚴酷的打擊,但他們依然堅持斗爭。浙江各地連續發生的事件及一些密報,使浙江官府確信紹興大通學堂和秋瑾,是清政府在浙江統治的最大威脅。于是,清政府的魔爪就立即伸向大通學堂,伸向秋瑾及其同志們。
1907年7月13日下午,杭州派來的清軍包圍了大通學堂。這時,秋瑾已經組織大批學員和武器轉移了。清軍逮捕了來不及轉移的她和幾位教員,清政府又立即在各地偵緝逃亡在外的革命黨人,并在浙江各地屠殺革命黨人。秋瑾艱辛經營了半年的光復軍起義,就這樣尚未正式發動,就被鎮壓了。
秋瑾被押到紹興知府衙門后,當晚就在知府衙門大堂上受到嚴訊。秋瑾揮筆寫下了“秋風秋雨愁煞人”七個大字,作為交給清政府的惟一的“筆供”,也以此表達自己對革命失敗的惋惜,對祖國命運的擔憂,從此再也不肯寫什么了。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被清兵推出紹興(當時叫山陰縣)大牢,走向了刑場。她懷著“痛同胞之醉夢猶昏,悲祖國之陸沉誰挽”的遺恨,為開創民國理想噴灑了一腔的熱血!這位為民族解放和婦女解放英勇斗爭的戰士,就這樣懷著對革命未成、壯志未酬的遺恨,結束了短暫而光輝的一生,年僅29歲。
紹興解放北路的軒亭口,是秋瑾就義的地方。秋瑾紀念碑于1930年在此落成,碑座正面刻有蔡元培撰、于右任寫的碑記,碑身鐫有張靜江的題書“秋瑾烈士紀念碑”。后壁上鐫刻“巾幗英雄”四字,系孫中山先生手書。現在紀念碑西面建有“軒亭口”牌坊,東面塑有秋瑾漢白玉塑像。
妙語點睛
秋瑾就義距離我們已經有一百多年的光景,世事滄桑,當今中國已不再是血與火的革命斗爭年代。但秋瑾憂民憂國,崇仰真理、追求光明的精神,具有時代意義。
我們應學習秋瑾這種憂國憂民,為祖國獨立富強、不惜犧牲個人生命的大無畏精神。
警世良言
蕓蕓眾生,孰不愛生?愛生之極,進而愛群。
——秋瑾
畫工須畫人中龍,為人須為人中雄。
——秋瑾
上一篇:瞿秋白臨難不屈
下一篇:程思廉救民于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