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學·《春秋》和“三傳”·《左傳》
從今古文經的角度來說,《公羊傳》、《榖梁傳》屬于今文經,《左傳》屬于古文經。在“三傳”中,《左傳》的問題最為復雜,它牽涉到成書的時代、作者,它是否是解經之作,甚至是否出于劉歆偽造等等一系列問題,在以下各節的敘述中,這些問題將不斷被涉及。這里只能先作一些提示。
根據《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漢書·儒林傳》以及孔穎達的記載,《左傳》在孔子死后不久就由他的弟子左丘明寫定,然后經過吳起、鐸椒、荀卿等人傳到漢初的大臣張蒼、文士賈誼然后一直到王莽、劉歆,傳承不絕。然而在西漢一朝,只是作為私學在民間流傳。在民間流傳是否有寫定的本子,如果有,又是否轉寫為隸書即所謂隸古定,今天一概不得而知。所可知者,內府所藏的本子是張蒼所進獻的本子,據《魏書·江式傳》,“北平侯張蒼獻《春秋左氏傳》,書體與孔氏(按,即孔壁所出之書)相類,即前代之古文矣”,這個本子,有可能就是后來劉歆所見到的本子。
漢哀帝時代,大學者劉歆受詔校中秘書,見到了古文《左傳》,發生了極大的興趣,于是正式向朝廷提出要把《左傳》和《毛詩》、《逸禮》、《古文尚書》等一起列于學官,置博士,引起了一場很尖銳的沖突,劉歆本人為此丟官,《左傳》卻從此正式被承認為《春秋》的“三傳”之一,得到了儒生們的承認。
《左傳》與《公》、《榖》在體裁和內容上均有所不同,主要是一部以史實來解釋《春秋》經文的著作。為此,從西漢末到東漢末,今古文學者之間圍繞著《左傳》展開的爭論就集中到“左氏是否為《春秋》之傳”這一點上。其實,只要不存偏見,就很容易發現《左傳》的絕大部分內容與《春秋》經文完全對應,不過方式不同于《公》、《榖》而已。從今天來看;《左傳》是否解經已經不再是什么重要問題,它的真正價值在于為后世提供了這一段時期的豐富歷史資料,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學性。不算夸大地說,如果今天還有必要重視《春秋》和《公》、《榖》,多一半的原因是有了《左傳》,這好像如果沒有蘇軾,蘇洵和蘇轍大約也未必會被人記得那么清楚一樣。
上一篇:尚書學·最早在先秦時的《尚書》·《尚書》篇章的產生與名稱的確立
下一篇:詩文評·名著簡介·《文心雕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