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趣談·韓慎先
韓慎先(1897~1962),原名德壽,以字行,別號夏山樓主。北京人,長居天津。對京劇藝術孜孜以求,得陳彥衡親傳,京劇表演造詣與余叔巖相伯仲。其拿手好戲“三子”,即《法場換子》、《轅門斬子》、《桑園寄子》,風靡一時,譽滿平津。喜好書畫,兼好收藏,有豐富的古文物知識。建國后,曾擔任天津文化局顧問,天津藝術博物館副館長等職。
自號“夏山樓主”
韓慎先十幾歲即涉足古玩市肆,久之對文物慧眼獨具,常從舊物中發現珍品,自“贗品”中發現真跡。嘗對人戲言:“我過目的東西多,所以眼富;你們看得少,所以眼窮。”
韓先生自號“夏山樓主”便是由于他“慧眼識寶”得元代王蒙和清初王石谷的山水畫而取之。一次韓在北平琉璃廠見到一幅元代大畫家王蒙(號黃鶴山樵)的山水《夏山高隱圖》,此畫為絹本,按當時風氣,重紙本而不重絹本,人們對此畫褒貶不一,先生則認定為王蒙畫之精品,果斷買下。不久,又在天津友人處見到王石谷臨《夏山高隱圖》掛幅,便以文衡山的山水畫交換而得。遂以這兩幅畫的畫題取“夏山樓”為齋名,號“夏山樓主”。后來,這兩幅畫都被行家看好,輾轉入藏于故宮博物院。
“贗品”中找真跡
韓慎先過目及收藏的書畫珍品甚多。據許姬傳先生講,許的弟弟從畫販手中以400元購得傅青主《天泉舞柏圖》,畫法高古,泉水繞柏樹流出,題“天泉舞柏圖”,款“真山”,均作隸書,下鈐“傅山之印”。有人疑為偽托,而韓慎先卻斷為真跡中之精品。此畫惜在“文革”中被暴徒席卷而去,早已杳無蹤影。許老還談到韓慎先為他人鑒定書畫的事:許姬傳曾到琉璃廠尋找趙松雪六體千字文,結果沒有買到,無意中在一家古玩鋪見到一張陳老蓮仿元人雙鉤竹石的立幅。這幅畫的外表是內地的破裱工,連軸頭都沒有,畫上只有“洪綬”兩個小字款,下蓋一方小印章,隱在竹根旁邊。許第二天將該畫買下。有人不相信這畫真是陳老蓮的作品。許姬傳將其帶到天津,請韓慎先鑒定,韓當即定為真品。
除上述一些書畫作品外,經韓慎先鑒定的還有宋代蘇東坡的《古木怪石圖卷》(無款)、宋拓黃山谷《此君軒詩碑》(現存中國國家博物館)、明徐青藤《墨葡萄》(現存故宮博物院)、宋拓佛遺道經(現存天津市藝術博物館)等。1927年,韓慎先赴日本大阪舉辦他個人的收藏展覽,由謝康博先生擔任翻譯,在社會上引起不小的轟動。
“真眼”識寶
上世紀50年代初,時任天津市文化局局長的阿英特請韓慎先負責文物鑒定工作,一直工作到1962年逝世(其時韓慎先已擔任天津藝術博物館副館長)。10多年來,他為國家搜集了大量文物,其中尤以宋人張擇端的《金明池奪標圖》最為珍貴。在此以前,張擇端的傳世作品僅有《清明上河圖》一件。他曾到著名文物收藏家張叔誠老先生家征集文物,開始,張老拿出3冊宋人雜畫冊,畫冊中真偽并存,韓先生火眼金睛,從中識出了宋人的《西湖爭標圖》、馬遠的《月下把杯圖》、楊補天的《梅花》等宋畫中珍稀之品。
1961年他在北京寶古齋選畫,當時寶古齋傅凱臣、靳伯聲、張采臣等把真偽混雜的大批書畫提供給韓先生過目,一方面是為了生意,另一方面也是試試韓先生的眼力。韓慎先在千百張畫中篩選,挑了不少真跡,其中還發現了畫史上未見記載的萬邦正、萬邦治等明代院體畫家的作品,為美術史填補了一項空白。一些老先生對韓慎先鑒別小名頭書畫家的眼力至今贊不絕口。
韓慎先像
金明池奪標圖(宋) 張擇端
夏山高隱圖(元) 王蒙
觀音像圖(明) 陳洪綬
上一篇:扇面趣談·霍春陽
下一篇:印章趣談·項元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