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南北榜案
這是中國人才選拔史上的一樁糊涂大案。
洪武三十年(1392年)初春,南京城正是翠柳如眉,日長蝴蝶飛的季節,秦淮兩岸酒樓如林,商旅如織,文人墨客云集秦淮,等待明開國后第九次發榜。
明代的會試發榜日定在三月五日。
上午十時,一陣鞭炮齊鳴過后,高大的皇榜懸掛在了秦淮河北岸的貢院大門左側,榜上共錄取了五十二名貢士,從第一名的宋琮、陳按到最后一名的劉子信,無一不是江南的考生,北方舉子統統落選。榜文一貼出,立即群情嘩然。北方舉子們大喊大叫,呼爹罵娘,認為這次考試其中有鬼,因主考官劉三吾,副主考白信蹈都是南方人,是他們有意壓制北方才子,此乃天理不容。一時激怒的學生,用泥團將高懸的皇榜打得七零八落,隨后浩浩蕩蕩向禮部闖去。頓時,南京城里糊滿了大大小小的紙片揭貼,街頭巷尾也都議論紛紛。禮部見事情鬧大,便急忙將詳情奏報了朱元璋。
朱元璋讀過奏折也震怒起來,當即在奏折上批道:“南人盡占黃榜,舉子群情激動,應當火速查處”,還立即找來主考官劉三吾,親自查問了一番。劉三吾已是八十五歲的高齡,是位老翰林,才學名滿江南,七十三歲時被推薦給朱元璋,他的遠見卓識深為朱元璋所佩服,因此才把明朝的科舉大權交給他,同時又任命他做了東宮太子的老師。對今天出現這樣的問題,朱元璋并不相信。劉三吾對他說:“陛下,這毫不足怪,北方在元朝的殘酷統治下民不聊生,文化教育受到極大摧殘,歷數十年來,舉子文章遠不如南方,這已是眾所公認的事實。南北同榜必然會出現南優北劣的現象。”朱元璋一向知道劉三吾的耿直,對他很客氣地說:“即像先生所說吧,但事已如此,北方人久受壓抑、怨氣太重,考科如一名不取,恐怕難安民心。以朕所見,不妨在百人中選擇幾名優者,也好安撫人心、平息眾怒。”但劉三吾執意不肯,并對朱元璋毫不客氣地說:“制度是您自己定的,如果現在榜上換人,豈不是欺世盜名。若臣有徇私之舉、甘愿承當欺君之罪。”朱元璋見劉三吾當面頂撞自己,而且毫無改換之意,當即下令將劉三吾趕出皇城,也將副主考白信蹈停職罷官,并親自找到翰林院侍講張信,讓他主持復查,發現問題及時上報。
但張信完全站在劉三吾一邊,經過二十多天的鎖院查卷后,向朱元璋匯報說:“我已認真查核,發現南北考生成績相差確實懸殊,就連最末一名的劉自信也比北方的優秀者高出許多,因此,以文章定優劣,以才華定名份,這是國家的一貫制度,現在北人的試卷僅能列五十三名,但名額有限,不能再重新更動。”張信的一番話使朱元璋進退維谷,心想,我畢生戎馬,治國的宗旨就是攏絡人才,現在北方的大部江山尚不穩定,幾個儒臣竟弄出了這等紕漏,為安定民心,我只得實行最后的懲罰。當即指責張信說:“你是否受了劉三吾的面授機宜。”張信反駁說:“臣自入貢院審卷,二十多天鎖院未出,所有群臣都可作證,何來受劉三吾的機宜之說。”朱元璋嚴厲喝道:“你家人與劉家人密謀過,鐵證如山,還敢狡辯。”張信依然態度昂然,反駁說:“我為陛下堂堂正臣,家人之事與我無干。”怒火中燒的朱元璋聽罷拂袖而去。
回到后庭,朱元璋當即安排刑部調查劉三吾等人的案情。刑部先將劉三吾、白信蹈、張信等人統統入獄,嚴刑逼供,但毫無結果,于是又抓了三方的家人幾百人,在嚴刑逼供下,終于造出了一個六百多人徇私舞弊的供詞,上報朱元璋。朱元璋朱筆一揮,批道:劉三吾、白信蹈是藍黨,張信是胡黨,將白信蹈、張信以及同科的試官二十多人,全部凌遲處死。劉三吾因年事已高,流刑充軍,所選貢士全部罷黜,其中名列榜首的考生陳按也以有行賄的賺疑問斬,至于受牽連者不下數百人。
五月初,朱元璋又親自閱卷評點出六十一名貢士,全是北方舉子。舉國公案至此了結。
雖然這有名的南北榜案告結了,朱元璋在第二年死去,但是后人們始終懷疑,此案的弄私者究竟是誰,行賄者又是誰,南榜的五十二名貢士中無一北人,是徇私舞弊,那么北榜的六十一名中試者中無一南人,又屬什么行為?還有二十多位大學士和國家的忠良都做了刀下鬼,他們究竟犯有何罪?這些疑問朦朦朧朧千年之久,真是一場不明不白南北榜,糊里糊涂科場案。因此,后人就干脆戲稱為朱元璋的南北榜糊涂案。
上一篇:朱元璋枉殺無辜之臣
下一篇:朱元璋的忌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