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兼濟之志”到“獨善其身”
白居易是繼杜甫之后又一位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深刻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同時,詩人自身的人生歷程和思想歷程也通過作品真實地流露出來。他的生活,思想以及創(chuàng)作是一致的,可分為兩個階段。
白居易的青年時期是在“離亂失故鄉(xiāng),骨肉多分散”中度過的,他出身于一個以文學和仕宦著稱然而已趨于沒落的小官僚家庭,又處在動亂時代,正如詩中所寫:“時難年荒世業(yè)空,弟兄羈旅各西東”。他整日和家人一起忙于避難,愁于衣食,窮得連參加考試的費用都措辦不起,“家貧多故,二十七方從鄉(xiāng)試”。這種與廣大苦難人民相通的生活經(jīng)歷,決定了他的政治理想和創(chuàng)作方向。在政治上,他從一開始就奮不顧身地去實現(xiàn)兼濟之志,但因出言太直而不得重用。元和三年拜左拾遺,即諫官,常為民請命,在皇帝面前經(jīng)常說的一句話是“陛下誤矣”。對于如此直言不諱的為官者來說,自然是仕途坎坷。這種志向表現(xiàn)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則有“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詩句。他把詩歌作為武器,以表達人民情感為職責,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來揭露社會現(xiàn)實,反映民生疾苦。雖久經(jīng)磨難,屢遭貶謫,這種理想在詩歌中的光芒始終也沒有完全消磨掉。
然而寶刀久不得用,也會生銹。多年仕途沉浮,理想不得實現(xiàn),消極思想于是開始悄悄地銹蝕詩人的心。特別是在太和三年托病免官以后,回到洛陽的十八年晚年生活中,他醉心佛道,沉溺詩酒,飄然有出世之感。消極思想在后期的詩中日益擴大和加深,雖然閑適中蘊藏的苦悶如河底的暗流,雖然“兼濟之志”偶爾還會閃一道耀眼的光亮,但已是轉瞬即逝,更多的是“只擬江湖上,吟哦過一生”的無可奈何了。這個時期很少有象前期《秦中吟》、《新樂府》那樣人民性、戰(zhàn)斗性極強的諷諭詩,而代之以大量的閑適詩了。
這位“吟詠流千古,聲名動四夷”的偉大詩人,曾經(jīng)懷一腔熱血去實現(xiàn)兼濟之志,但終于在一次又一次的磨難和失敗之后,漸漸地消沉下去了。這種消沉,不僅是詩人自己的悲哀,而且是時代的悲哀,同時又恰恰是時代磨滅了詩人的現(xiàn)實主義光輝。不是在現(xiàn)實中撞得頭破血流,就是在虛幻中逐漸消沉,這幾乎是封建時代中文人所不可避免的悲劇性命運。
上一篇:京劇危機
下一篇:從球場風波、比基尼看審美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