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甡
金甡,字雨叔,康熙四十年(1701)生于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杭州)。金氏原藉會稽(今浙江紹興),后遷錢塘。金甡的曾祖、祖父做過縣主簿、知州一類的地方官。金家雖系書香門第,但名望不大。金甡排列第三,他的大哥金虞,舉人出身,做過幾任知縣,以文章聞名于浙江,是金甡的啟蒙老師。金甡21歲參加縣試,考得第一。雍正元年(1723)參加浙江會試,考中舉人。但在來年的會試中落第。
落第后,金甡回到了老家。他沒有灰心喪氣,更加發(fā)憤攻讀,自司馬遷《史記》以下諸史,點勘誦習(xí),旁及儒經(jīng)、名人文集。他的學(xué)問日進。
一天,老母罹病,金甡外出,不在家中。當他聞悉后,狂奔回家。路上,他乞求蒼天保佑,許愿母病愈后手抄《華嚴經(jīng)》以報答。他到家后,母親已昏了過去,氣息奄奄。金甡用嘴對母親的腹臍呼吸,過了很長時間,母腹中有聲。金甡又抓藥給母親服下,母親蘇醒過來了,不久痊愈。母親病好那天,金甡便開始手抄《華嚴經(jīng)》,歷時12年。
此后,金甡多次參加會試,皆不中。
每次落第,他都發(fā)誓下科再展身手。為此,他忘我地學(xué)習(xí),游歷大江南北,拜師求教。他的好學(xué)精神令眾人贊嘆。
乾隆六年(1741),一個錢塘同鄉(xiāng)薦舉他出任國子監(jiān)學(xué)正。國子監(jiān)是最高學(xué)府,長官叫祭酒,有博士若干名教導(dǎo)監(jiān)生,學(xué)正是博士的助手,協(xié)助博士教導(dǎo),并擔(dān)負訓(xùn)導(dǎo)之責(zé)。金甡開始步入仕途。
第二年,年已41歲的金甡于三月再次參加會試。
會試有3場,分別于初九、十二、十五日舉行。前一日點名入場,后一日交卷出場。四月十五日放榜,金甡高居榜首,奪得會元桂冠。會試前10名的卷子要呈皇帝御覽,當朝天子高宗對金甡的卷子大加贊賞。
會試中式的叫貢士,貢士于四月二十一日參加殿試,時間是一個白天。“讀卷大臣”評完考卷,選定前10名,貼上黃簽,標上名次,送呈乾隆皇帝裁決。乾隆帝相中其中的一份,于卷首朱批“第一甲第一名”6個大字。殿試卷是經(jīng)過彌封的,連皇帝也不知這第一甲第一名是誰人的答卷?;实壑炫?,“讀卷大臣”把卷子捧到紅本房,拆彌封填榜。這時,方知第一甲第一名乃杭州府錢塘人金甡。
此科共錄取進士323名,三鼎甲為金甡、楊述曾、湯大紳。第二甲90名,第三甲230名。在這323名進士中,后來最有作為的,當推狀元金甡。
按慣例,金甡中狀元后入翰林院為修撰,三遷至侍講學(xué)士。乾隆二十三年,入值上書房。
上書房是皇子讀書的地方,在乾清宮左邊。皇子6歲入上書房讀書。教師由皇帝特派,稱“授讀師傅”。授讀師傅的人選是極為挑剔的,要求品行端正,學(xué)問廣博。乾隆一朝,上書房最有名的授讀師傅有謝墉、金甡、莊存與、劉星煒四人。謝墉,字昆城,嘉興嘉善(今屬浙江)人,乾隆十七年進士,兩次入值上書房。莊存與,字方耕,常州武進(今江蘇常州)人,乾隆十年第一甲第二名進士,即俗稱的“榜眼”,官至禮部侍郎。劉星煒,字映榆,與莊存與同鄉(xiāng),乾隆十三年進士,官至禮部侍郎。謝墉、金甡、莊存與、劉星煒四人皆以學(xué)行著稱。
金甡性耿直,皇子嬉笑,不專心讀書,他必當訓(xùn)導(dǎo),毫不留情,諸皇子皆敬憚之。金甡重情義,不貴錢財。一年,遇上乾隆帝生日,大臣們都貢獻金銀珠寶以慶賀,金甡卻貢菜石菊花一枚,號曰“東籬壽友”。同僚譏其寒酸,金甡道: “天子富有四海,什么沒有?我等敬獻禮物,不過是為了合君臣之好罷了。此物我所珍惜,故獻上丹陛,若鄉(xiāng)野村婦獻芹菜之意耳。”眾人嘆其誠樸。
金甡識大體而不拘小節(jié)。他長得高大而胖,夏日酷暑,便光著脊梁于園中納涼,全然不講那些“衣冠正,動作慎”一類的禮儀。
他在上書房做了17年的授讀師傅,擢為詹事,總理東宮事務(wù)。再遷為禮部侍郎。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帝去熱河游玩,金甡侍從前往。一天,他正要入宮值班,突然發(fā)病倒下了。大學(xué)士劉統(tǒng)勛奏告乾隆帝,乾隆帝讓他休假養(yǎng)病。直到次年病有好轉(zhuǎn),才回到他的禮部侍郎任上。乾隆四十七年,金甡病逝,享年81歲。
金甡安葬后,他的門生朱珪為恩師作《禮部左侍郎金公甡墓志銘》,其銘曰:
斗魁戴匡,厥象正方。
公秉其氣,不嚴而莊。
讀書萬卷,老而不忘。
……
金甡元配王夫人,先金甡而死,誥贈一品夫人。繼室胡夫人,誥封一品夫人,乾隆五十三年病卒,享年85歲。金甡有三子,長子金三事,先金甡而死; 次子金三吾,乾隆四十二年考中舉人,官至知縣; 小子金三俊,太學(xué)生,做過鹽官。女四人,皆許配宦官人家。其中,二女嫁給吏部文選司主事汪孟皃,他們的兒子汪如洋,會試、殿試皆第一。
上一篇:金榜
下一篇:陳于泰